本報駐德國、俄羅斯、美國記者 青木 柳直 丁雨晴“德國一直是俄羅斯與歐盟關系的潤滑劑?!北M管過去一個世紀,德國和俄羅斯(蘇聯)兩個歐洲大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血拼和冷戰的較量,但俄新網對當前的德國還是有這樣清醒的判斷。因為烏克蘭危機,德國近日加入強硬制裁俄羅斯的陣營,不過,《明鏡》周刊等媒體還是在問:“德國到底是選擇美國還是俄羅斯?”善于思辨的德國人不會輕易給出答案。德國是與俄羅斯關系最密切的歐盟國家,德國也是最不情愿制裁俄羅斯的西方國家。德國約有1/3的油氣能源來自俄羅斯,有120多萬俄羅斯移民,靠對俄貿易解決30萬人的就業……與俄交惡不僅會讓德國在經濟上有“切膚之痛”,德俄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也讓德國必須考慮自身的安全。在中國歐洲問題專家劉作奎看來,俄歐像兩只總是試圖走近的刺猬,無論從理念上還是實際利益上總是有磕絆,無法相容和相處,但德國一直從中平衡俄歐關系。“亦敵亦友”,讓德俄兩國保持著一種既相互依賴又相互防備的關系。 “百年來德俄第三戰發生在經濟戰場”8月初,德國對俄羅斯的一項軍事訂單讓德國政府頗為糾結。最終,萊茵金屬公司為俄建造作戰訓練中心的項目被撤銷。“美國利益”網站5日刊文稱,德取消對俄軍事交易恰逢兩國關系陷入冷戰后的最冷時刻。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關系相當“熱絡”和務實。去年底,自稱“俄國朋友”的施泰因邁爾再次出任德國外長時,外界就猜測兩國關系還會加速發展。但烏克蘭局勢讓兩國領導人開始“絕交”。據報道,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默克爾至少與普京通過30次話。但馬航客機墜毀烏克蘭3天后,兩人未再通話,這種沉默被美國《華爾街日報》看成是“標志著歐洲地緣政治中或許最為重要的關系已出現裂隙”。 “德國取消對俄軍事交易,將使兩國關系進一步吃緊?!薄都~約時報》4日這樣評論。該報認為,關系“吃緊”將導致德國政府承受來自國內工業界的更大壓力,后者警告稱,“對俄經濟制裁將阻礙德國經濟增長和增加失業率”。在7月底,當德國終于向美國讓步,同意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的經濟制裁時,俄羅斯《觀點報》就提醒德國說:“正是由于德國對俄形勢評估不準,令德國在百年內兩度深陷民族災難。好在這次美國人挑起的第三次德俄沖突集中在經濟戰場?!辈还苁墙衲耆蚧仡櫼粦鸨l百年,還是近年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德俄(蘇聯)之間的災難都會被屢屢提及。德國和俄國是歐洲大陸兩個傳統強國,歷史上不乏結成姻親乃至成為盟友之舉。俄羅斯紐帶新聞網4日報道,與彼得大帝一樣齊名的沙皇葉卡捷琳娜,就出生在普魯士一個敗落貴族家庭,“這個嫁出去的德國姑娘給俄國的政治和軍事帶來威名”。18世紀下半葉,雙方曾一起勾結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圣彼得堡“歡迎歐洲人定居”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德國人移民到沙皇俄國。一百年來,雙方的紛爭,基本上是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矛盾。本有王室姻親關系的德俄兩國在一戰中卻分屬互相敵對的同盟國和協約國,一場廝殺以兩敗俱傷告終。德國戰敗,沙皇也被十月革命推翻。1939年8月23日,兩國曾締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但在德國西線戰事取得勝利后,二戰“禍水”還是東流,最終讓蘇德兩國殊死相斗。俄羅斯人認為,這場戰爭奪走2700萬蘇聯公民的性命,而蘇聯紅軍正是踩在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宣告一個強國時代的到來。冷戰期間,西德同蘇聯的意識形態斗爭始終占主導地位,矛盾和斗爭是兩國關系的主導方面。1989年柏林墻倒塌、兩德統一后,1994年9月俄羅斯才從德國全部撤軍。蘇聯解體后,德俄關系發生明顯變化,德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大量援助,雙方關系一度進入“蜜月期”。德國常被稱為俄羅斯在歐盟的“代理人”,無論是科爾還是施羅德執政時期,德國領導人都與俄羅斯總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德國人對俄羅斯又愛又恨不僅美國人對德國起初不愿制裁俄羅斯有所不滿,就連日本女政客也抨擊德國親近俄羅斯。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7月18日在《華盛頓郵報》以“德國和韓國調整對俄、中關系”為題撰文稱,“一種隱秘的中立似乎正在進入這兩個國家的外交”。在她看來,中國正試圖使朝鮮半島“芬蘭化”,而德俄經貿關系深化,“德國民意束縛了默克爾的手腳,德國商界一直是反對就烏克蘭問題對俄實施系統性制裁的主力”。《環球時報》記者從德國工業聯合會了解到,德俄貿易基本持平,去年兩國貿易額達765億歐元,其中俄出口德國為360億歐元。目前,德國在俄企業6300多家。德國國內有30多萬個工作崗位依賴德俄貿易。德國主要對俄出口機械產品、汽車及汽車零件和化學工業產品。德國1/3的原油和近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德國“東方委員會”主席曼戈爾德說:“對俄進行聯合抵制簡直就是胡鬧!”在是否制裁俄羅斯的問題上,德國人有些不情愿。今年4月德國《世界報》在報道克里米亞問題時說,“德國人藏著俄羅斯情結,這是一個悖論”。德國的民調顯示,有54%的德國人反對德國獨自制裁俄羅斯,另有49%的人希望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持中間立場。德國權威民意測驗組織“福爾薩”7月底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3德國居民擔心,烏克蘭沖突可能催化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發生戰事。俄新網稱,該調查有助于解釋德國在烏克蘭危機中行事謹慎的原因。文化上親近也是德俄關系不一般的原因之一。德國作家英格·舒爾茨說,德國人與俄國人的關系就像是“深情與極端厭惡之間的拔河”,俄羅斯人有時是精明而冷酷的伊凡大帝,是個處于亞洲的外國,但有時讓人想到他們的好客、深刻的靈魂及文化,培養出柴可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國家。哲學家尼采曾把俄羅斯看成是“烏托邦的世界”,比西方更加美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認為,俄羅斯具有親和力,他的文學之路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把俄羅斯看成是一首田園詩,與普京有著“哥們兒關系”。在德國做過克格勃、會說流利德語的普京與施羅德曾關門密談至深夜,只是偶爾要求翻譯人員幫忙確定個別微妙單詞的含義。俄電臺評論員謝爾蓋·多倫科曾說:“在許多方面,普京對待德國的方式都與俄沙皇一樣,后者曾就經濟現代化、管理和技術等問題向德國求助?!钡聡懊窀杌屎蟆焙悺べM舍爾出生于西伯利亞,隨父母移民德國。德國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1950年以來移民到德國的外國人中,俄羅斯人排名第三,達到120萬人。在柏林,生活著約15萬俄羅斯人。在勃蘭登堡門等旅游景點,《環球時報》記者時??吹接卸砹_斯人在賣蘇聯時期的勛章、軍帽、套娃。在柏林等地還有多座紅軍紀念碑。俄羅斯的魚子醬、望遠鏡、伏特加在德國很暢銷,有德國網民說,“寧要普京的伏特加,不要奧巴馬的威士忌”。而全俄社會輿論調查基金會7月的民調顯示,66%的受訪者認為,同俄羅斯最友好的國家先后為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中國、印度和德國。有1/4的俄羅斯人表示“在德國有親友”,有57%的人愿去德國旅游。曾有駐柏林的俄羅斯記者說過:“俄羅斯人對德國的印象特別好,但德國人對俄羅斯的印象則出現兩極。”德國《南德意志報》近日的一篇文章也持同樣觀點:“我們對俄羅斯又愛又恨。在對俄關系上,德國人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定位。從沒有一個西方國家與俄羅斯有著如此沉重的歷史厚重感和不確定性?!钡聡芷胶鈿W俄關系德國柏林東歐問題專家凡尼塔·波希爾1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納粹發動的二戰曾讓俄羅斯損失慘重,這讓德國人有補償心理,認為應更寬大地對待俄羅斯。同時,與俄羅斯一樣,德國也有“反美反西方”情緒,一方面源于英法等國曾反對德國統一,另一方面,美國的間諜丑聞讓德國反感。波希爾認為,在政治光譜上,德國和俄羅斯都存在兩極現象。德俄“亦敵亦友”,不能走得太近,但也不會太遠。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學者劉作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理解德俄關系必須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個是從歐盟層面,一個是從德國層面。他認為,總的來說,歐俄關系在蘇聯解體后曾呈現出逐漸走近的態勢,但烏克蘭問題使得雙方關系發生逆轉。雙方由敵對和懷疑到試圖找到新的利益共同點,彼此關系走走停停,但始終沒有得到實質性進展。從德國層面來看,德國認為必須處理好對俄問題,否則歐洲難以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且俄羅斯的市場潛力巨大,又是德國和歐盟的近鄰,無論從哪方面看,德國都不想放棄俄羅斯這塊蛋糕。歐洲能源困擾能否得到解決,俄也是關鍵。因此,盡管歐俄關系看起來很冷,但德國更強調平衡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合作的雙邊關系,這一點顯然與部分歐盟成員國以及美國是不同的??▋然鶉H和平基金會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近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撰文說,俄的長期考慮著眼于德國正穩定成為21世紀大國和歐洲的既定領導者,但在美國再次纏斗俄羅斯的背景下,德國未必能與俄惺惺相惜。因此,俄正尋求通過與中國以及其他金磚國家的關系彌補與西方貿易的萎縮?!?/p>
環球時報201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