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南非特派記者 張建波 本報記者 魏 萊中國油企在乍得項目環保事件公開化11日引發國際媒體關注。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0日稱,乍得能源和石油部長、農業和環境部長、司法部長與政府秘書長9日在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向外界表示,根據7月29日簽署的法令,乍得方面決定取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乍得的5項勘探許可,并表示由于中國公司一直拒絕乍方4個月前提出的12億美元罰款,乍得決定近期將爭議訴諸位于法國巴黎的國際商會仲裁院。《環球時報》記者11日致電中石油方面,但截至發稿暫未置評。該報道稱,乍得司法部長馬代表示,乍得首都恩賈梅納的初審法庭自8日起對中國公司提出另一項訴訟,指責中國公司破壞環境,危害他人生命。能源和石油部長杰拉塞姆·勒貝瑪吉艾爾則表示,撤銷中國公司勘探許可并非考慮到其他公司,而是避免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乍得政府秘書長法杜勒表示,此次糾紛純屬商業糾紛,不會影響乍得和中國間的關系。這一事件11日也引發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等密集關注。外電在報道中使用如中企“傾倒大量原油”等字眼。有報道稱,乍得石油部長今年3月,認為中油國際(乍得)有限公司在邦戈爾地區破壞環境,一些原油被倒入礦坑,隨后在欠缺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要求乍得工人進行清理。于是乍得方面開出12億美元的罰單。在5月,乍得方面稱有十余處原油被倒入礦坑,暫停了中石油所有勘探工程。但據了解,該事件源于中石油當地公司油井在鉆井過程中發生井涌,造成部分原油進入泥漿坑,而鉆井使用的泥漿在使用中會因降解發酵變黑,可能會讓人誤以為發生原油泄漏。乍得方面在今年曾要求中企短時間內限期支付12億美元作為環保罰款和賠償。法新社報道稱,石油收入是乍得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乍得自2003年開始開采石油。根據統計,乍得2011年日產原油12萬桶。“CNPC在全球”網站介紹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于2003年進入乍得。清華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就中石油在乍得投資遇挫的個案來看,有兩方面的原因要客觀看待。第一,中國能源行業的國有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時,需要高度重視環保與勞工方面的問題。石油行業屬于高度敏感的戰略性行業,國外的政府、利益集團、媒體、公關公司,甚至地下組織都參與其中,力量博弈方復雜眾多。中石油在乍得的直接投資受到干擾就與一些西方國家的石油競爭對手的“后臺運作”密切相關。一旦中國的企業在環保或者勞工問題上有什么疏忽,就很容易被競爭對手關系密切的國際公關公司利用,通過當地媒體的炒作來迫使中國的投資受阻,甚至面臨巨額罰款,實質上想逼迫中方“出局”。何茂春還表示,由于缺乏透明的環保規定與明確的懲處制度,以及“環境預警”機制,在這些條件不充分的前提下,乍得方面就“模糊”的合同內容進行“天價的懲罰要挾”,這樣的做法并不利于其國際形象。中非合作前景廣闊,領域眾多。當前,中石油在乍得投資受挫的個案尚需要兩國的進一步磋商。▲
環球時報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