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欣 王碧波
摘 要:近年來,由于高等院校擴招等原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逐漸變得嚴峻起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形式多樣,且有并發的現象,鑒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順利就業。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探究
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在有關會議上談到,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強調指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乎社會安定穩定,一定要高度重視?!痹谑藢萌腥珪v話中,總書記特別指出,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支持,促進公平就業。隨著國家就業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雙向選擇和自主擇業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求職的主要形式。而大學畢業生擇業心理對其現實行為又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認真分析大學生求職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研究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同時引導畢業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這一切,對于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都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常見大學畢業生求職心理問題
1.1 人云亦云,盲目攀比
在求職的過程中,大學畢業生從眾心理非常明顯。求職的從眾心理,就是畢業生在求職中,缺乏獨立性與明確的自我認識,不顧個人實際情況,過分的重視他人的職業價值觀,根據多數人的標準來確定自己的就業取向。此心理主要表現在不能客觀的分析就業形勢,認為只要大家都覺得好的,就肯定好。調查表明,84%的學生把就業目標鎖定在政府部門、國企、大中專院校,因為這些部門是大多數人理想的工作去向。許多大學生在自己未明確定位的前提下,就將政府部門、國企、大中專院校作為自己求職的首選目標,而這些單位人員容量有限,結果許多畢業生很可能就會四處碰壁,并給自己下一步的求職留下了不良的因素。
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總喜歡和別人對比,特別是看到成績、能力等都比自己差的同學找到好工作時,就認為自己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否則心理上無法平衡。進而將自己的擇業目標設計過高,這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境。
1.2 一遇挫折,灰心喪氣
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一般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得以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但是,有些畢業生看不到這一點,往往因為一次或幾次的失敗,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很難再在求職上激發起斗志。造成這種情況的大多是對自己就業的期望值較高。
1.3 急功近利,弄虛作假
這部分大學生多存在僥幸的心理,他們做事往往投機取巧,在就業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他們在準備簡歷時,單方面認為招聘單位不可能去核實每位應聘者的簡歷,于是胡編亂造,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未經歷的實踐活動或沒參加過的學生組織,甚至把同學的榮譽證書復制到自己的材料里。假若用人單位一時疏忽,未能及時發現問題,使這類學生暫時把工作騙到手上,但這樣做本身也是在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埋下隱患。
1.4 消極應對,坐等外援
一些大學生等靠思想與依賴心理嚴重,人為的使自己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主要表現為缺乏獨立的意識,不敢直面激烈的求職競爭。他們并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向招聘單位展示與推銷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學校的安排與親朋好友的幫助,還有一些畢業生期待就業大形勢的好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無法適應當前競爭激烈的求職現狀,最終很難有比較理想的結果。
1.5 能簽就簽,遇好則換
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有些畢業生自感壓力較大,在求職中常常出現急躁不安的情緒。一旦有單位愿意與他們簽約,在對用人單位了解較少的情況下,不管自己喜不喜歡,滿不滿意,就急于與之簽約。但是,若遇到更好的招聘單位青睞自己,又想盡辦法與原簽約單位毀約,不管別人遭受的損失,只顧自己能夠更好的發展。
1.6 自我高估,不切實際
存在這種情況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往往好高騖遠,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優點,綜合素質要高于其他畢業生,理應有更多招聘單位向自己遞來橄欖枝,不可能沒有好的歸宿,因而盲目自信。表現為在應聘時過度自負,這種求職心理一般也是導致他們失去就業機會的一個重要原因。畢業生的就業可能不和自己特定的或理想的目標相適應,這種情況不應被視為不體面的事情。而自我高估的畢業生通常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有更好的單位在等著自己,從而錯過了不少適合自己發展的好機會。
1.7 妄自菲薄,缺乏信心
面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激烈競爭,有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優勢缺乏必要的了解,懷疑自身的價值與能力,總是低估自己。在求職中,他們退縮、缺乏最起碼的自信,不敢競爭。或是在招聘單位面前表現過分的謙虛,導致自身擁有的優勢因緊張而無法得以展示,最終給招聘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當遇到幾次求職的失敗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閉。
1.8 焦慮迷茫,裹足不前
焦慮往往是由心理沖突引起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一項關于大學生擇業應激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焦慮情緒有社會、家庭和個人三個方面的來源。對于即將走出校門,社會經驗尚不豐富的大學生來說,在面臨擇業這一人生重大課題時,產生焦慮是正常的現象;另外,社會與家人的過分關注也都會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壓力,進而引發焦慮情緒。在畢業生求職中,適度焦慮能夠很好的促進他們潛能的發揮,對就業有幫助;但是過度焦慮就會使之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可能會影響到應聘時的表現。有些大學畢業生因焦慮而無所適從,加上對未來的不確定,便在就業問題上猶豫不決,不思進取。
1.9 逃避現實,得過且過
這是一種試圖逃避現實,缺乏斗志的表現。有些大學生覺得自己在求職中沒有優勢,或是遭受挫折,且常感無能為力而失去信心,于是就聽天由命,大有任憑發落之勢。進而沉湎在自己的世界里,靠打牌、玩游戲等方式虛耗大好光陰,對周圍人與事均無動于衷、漠不關心,更別說自己的就業問題了。
1.10 閉門造車,一意孤行
這類畢業生反復強調工作區域、領域的重要性,盲目追求專業的對口。他們有著非常明確的區域定位,如家鄉,如東部,如省會城市等;還有的畢業生一定要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否則寧愿耗費時間等待,也不愿簽其他類型的單位。
2 求職心理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2.1 社會原因
來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數字稱: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刷新紀錄……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今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嚴峻的就業形勢像霧霾一樣,成為人們無奈卻無法回避的話題,以至于有人稱今年可能是“最難就業年”。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就業體制與就業市場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機構精簡,結構調整等情況的出現,也使得以接受大學畢業生為主渠道的用人單位的吸納量大為減少。另外,隨著高校擴招后畢業生人數的迅速增加,一方面畢業的學生很難實現完全就業,另一方面上一屆未完全就業的畢業生擠壓下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2.2 高校原因
在當今時代,用人單位急需專業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畢業生。部分高校未能及時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專業結構,對大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外,高水平的實習基地尚有待進一步的建設,借以彌補在培養大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創新務實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同時,對就業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有限,學生一旦在求職中遇到心理問題,沒有明確、穩定的途徑尋求及時的專業心理援助。
2.3 家庭原因
有些家庭在傳統思想與觀念的支配下,為即將大學畢業的子女設計了一個理想的規劃,想方設法幫助子女落實工作。家長與子女的想法一般都是有差距的,家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為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慮子女的特長與主觀愿望。也正是由于家長與子女的思想得不到統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擇業時心里產生矛盾,影響其順利就業。
2.4 個人原因
社會在變革,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也有了這樣那樣的變化。近年來,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逐漸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求職時,更注重追求好環境、高工資、高福利、好發展前景,而不愿到條件不好的地方或工作領域去。同時,有些大學畢業生對求職的認識過于理想化,然而生活卻是現實的。一旦在現實中理想和現實發生脫節,則情緒一落千丈、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從而產生自卑、自責、失落、煩躁等心理現象。
另外,大學畢業生還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大部分畢業生都來自于普通的家庭,這些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非常不容易,因此,有些家長對子女就自然而然寄于更多的期望,希望子女有出息。這種期望有可能會成為子女前進的動力,但也可能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使畢業生在就業時顧慮重重。
3 緩解當代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的對策
3.1 政府層面
政府應不斷從制度層面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應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法規。二是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同時對聘用大學畢業生的單位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其減少用人成本,使其樂于招聘大學畢業生;三是應加強監管職能,保護應聘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四是要求用人單位堅持信息公開與擇優錄取的原則,摒棄地方保護主義,消除性別、年齡等歧視,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公平的就業競爭平臺。
3.2 高校層面
1.高校應引導大學畢業生正確評價自己,使其做好合理的擇業預期,特別是在求職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與挫折的心理預期??衫媚M招聘會等形式使大學生提前經歷求職過程,從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通過心理危機干預的機制,協助大學生分析自己求職的優劣勢,指導學生有側重的改進,以期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
2.緊抓求職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可以大力開展畢業生求職心理咨詢工作,同時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抗挫折教育,努力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求職心理,提高畢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增強自信心,能夠正確對待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與失敗,并能做到敗而不餒。
3.全面實施大學生職業規劃導航,加強全方位的就業指導。高校開展就業指導不僅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勢在必行。職業規劃導航實質上就是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認識自我、明確職業目標與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職業規劃導航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貫穿大學階段的全過程,高校可建立由校內就業指導專家、職業規劃師,以及成功校友等組成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團隊,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專門和有效的指導,這種指導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特點,把握好輔導的側重點。
3.3 家庭層面
父母應著力培養子女的獨立自主意識。不能一切包辦,事事為其鋪橋開路,這樣會使子女依賴意識增強,獨立自主意識減弱,不利其以后的成長成才。父母應多給子女鍛煉、自立的機會,多些鼓勵,少些承諾。
3.4 個人層面
1.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古碑上有一句銘文,“認識你自己”。言簡意賅,但意義深遠。正確認識自己是確立求職目標的基礎,它包括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勢,自己對何種工作感興趣,以及自己適合做哪類工作,等等。每一名大學畢業生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對自我做一個評價,才能在求職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準確地進行職業選擇。
2.大學畢業生應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敢于在求職中展示自己,這樣才有可能贏得招聘單位的認可與接納。面對求職的困難與挫折,要學會排解自己的壓力。一旦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不順,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可采取轉移情感與精力到其他活動中去的辦法,如參加一些輕松愉快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學習一些新的知識等,使自己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緒中。另外,還可適當地宣泄情緒來進行調適,如向親人、好友傾訴自己的心理感受,以求得安慰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在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的講話素材. 2013.12.6.
[2] 梁彥紅.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從眾心理現象分析[J].濟源: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9).P107-110.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P13.
[4] 謝書書,姜智,鄧遠平.廈門大學生擇業心理應激源的調查研究[J].廈門:集美大學學報,2010(4).P34-39.
[5] 袁新文.2013畢業生人數創新高 最難就業年如何破解.人民網-人民日報.2013.5.10.
[6] 鄒慶華.當代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J].哈爾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P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