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巖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前農村的土地利用模式以遠遠不能滿足現有需求,節約集約用地才能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我國面臨耕地銳減,人地矛盾突出的情況下,農村土地粗放利用模式嚴重影響土地可持續利用,土地整理恰恰是解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將從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意義,以及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對農村土地整理提出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可持續利用;問題;對策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土地利用現狀,采取工程、技術等手段,對田、水、路、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以達到土地利用最大化,從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土地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國農村建設用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普遍低,有很大的整理潛力。對農村進行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態環境,緩解城市對建設用地需求的緊張局面,保障城鎮建設用地的供應,有力推動城鄉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1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意義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可以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發展農村經濟,促進城鎮化,縮小城鄉差距,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將在我國加快城鎮化進程,縮短城鄉貧富差距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對城鎮建設用地的供給,保障經濟穩定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土地整理成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可以有效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2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固定模式,而且農村建設用地整理進入到實施階段時,面臨的問題又十分復雜,土地權屬調整,土地產權改變,利益沖突等問題接踵而來,在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2.1 有關法律法規欠缺
近幾年,雖然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正在隨著土地整理工作的展開而不斷改進,但與土地整理實際工作需求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村鎮建設用地的整理中,一方面農村土地權益保護法律機制匱乏,現行的制度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法律仍滯后,政府多運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場機制,而另一方面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夠,農村違法用地普遍存在,土地糾紛較多,阻礙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
2.2 重視程度不夠,缺少理性認識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在我國實施時間不長,宣傳不多,認識不夠,農民原有的用地觀念已根深蒂固,改變很難,對其必要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抵觸情緒,不積極主動開展,而是等待觀望。
2.3 理論體系缺乏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橫跨多重學科,技術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系統工程,GP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及數學模型等現代高新技術土地整理研究和實踐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這就從理論上需要有一套較完整的技術支持體系,要抓緊制定,有關技術方法和規范標準。
3 措施與對策
3.1 制定土地整理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集體和個人土地合法權益
如何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方式的法律依據是明確確定各項法律法規的性質。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土地所有者權益,首先積極開展法律法規的制定工作,為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開展所涉及的產權性質改變、權屬調整、利用沖突等問題提供法律依據;在繼續完善國家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加大地方法規的制定工作,促進各項規章制度細化,為土地整理全面開展創造條件,同時還需要對土地整理中的違法責任作出明確規定。具體實施階段,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取得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同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以及其他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3.2 科學統籌規劃,優化配置
在對農村建設用地現狀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村鎮規劃要求,科學、合理編制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專項規劃,以達到城鄉用地布局與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優化。
3.3 因地制宜,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
首先在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規劃設計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其次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時立足于實際,以達到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建設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需要,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3.4 深化理論研究,加大科技投入
目前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尚處于起步試點階段,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處于探索階段,應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建設用地整理理論體系。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為一體,涉及土地經濟、土地生態、土地法律法規、土地資源配置、地籍、規劃、測繪、土地整治、水利、交通等各個領域,一定要制定技術規范、技術程序,以便提高土地整理的科學技術水平。
3.5 政府主導,協同推進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政府提高土地利用率與產出率以及土地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政府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各個相關部門協同開展工作,在科學論證基礎上,進行規范操作。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產生矛盾的結果,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措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這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農村土地整理是為尋求合理利用土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途徑在推進農村土地整理模式研究過程中要不斷以新的科學方法和手段武裝自己,在探討過程中不斷吸收經驗,及早予以重視,認真研究,不斷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加快建設用地整理進程,與此同時,各個地域的整治應遵循因地制宜、動態平衡原則,應該統籌規劃,發揮集聚效應,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實現三效益的統一,從而實現中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土地整理與可持續發展[J].國土經濟,2002,12(4).
[2]廖赤眉.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土地,1999,(2) .
[3]劉晶妹,張玉萍.我國農村土地整理運作模式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