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
摘 要:違約行為及侵權行為是兩種主要的民事行為,深入研究和探討二者的相同點和區別,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民事法學理論,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公正。
關鍵詞:侵權責任;違約責任;比較;研究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是一種民事責任競合現象,是指一種不法刑事責任既不符合基本的合同規定要求標準又和相關的違約行為及侵權行為相背,并且符合一切違約行為及侵權行為主要的基本條件,往往造成了相關違法行為的同時發生。一旦出現競合現象,當事人在行使請求權時可以任選一種民事責任,選擇不同,產生的利益效果自然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在審判實踐和理論上對其進行研究,保證司法公平,切實提高司法部門的服務效率。
1 侵權行為及違約行為基本特性顯現
民事行為一部分包含違約行為,主要是通過當事人一方違背了基本的合同規范,合同一方不按規定履行義務或未完全履行義務的,合同另一方可以依法請求法律支持,要求違約方承擔法律和合同規定的需履行的義務。違約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特性:第一,違約行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具有民事性,其形成的基礎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第二,相對性是違約責任的一般特征,它不包含與第三方;第三,違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補償性;第四,違約責任有著可約定性的特點,合同當事人可以事先就合同違約的違約金額賠償以及方式等達成一致意見,但是這與違約責任的強制性不相沖突,合同約定必須在法律允許范圍內。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需要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一般發生于主體發生侵權行為以后。在大陸法系中,侵權責任一般被認定為債的關系,加害人與被害人實現權利義務關系的途徑是請求賠償和支付賠償。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民事主體在違反了法定義務之后,需要依法承擔起侵權民事責任;第二,侵權行為的基本前提是侵權責任,也就是說侵權人必須對自身相關不合法的行為負責任,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來承擔起自己所作所為的相關責任;第三,侵權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侵權行為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它是行為人必須對國家所負的責任,由國家強制執行;第四,財產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法律之所以對侵權責任進行規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其進行制裁,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體現國家法律的強制性,督促公民依法履行職責,保證債權人絕對權的實現[1]。
2 侵權行為及違約行為相關分析研究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所以,一旦人的行為滿足相關民事行為基本條件上,雙方要嚴格按照相關合同規定。與此同時,對于相關責任形式上的比較而言,盡量選擇適合自己一方的訴訟途徑。
2.1 歸責及法律原則上不同
我國相關法律相關規定指出,侵權行為適合于公平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以及過錯責任原則,而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雙方在進行侵權案件相關訴訟過程中,一旦受害人一方出現較大的失誤或過失,則需要擔負相關責任及權值,那么侵權人可以依法請求從輕處罰;但是合同違約責任與此不盡相同,受害人只要存在故意失誤行為,違約人就可以要求減輕刑罰和減免責任。只有在履行合同相關規定的過程中,進行雙方洽談。同時,相關法律規范以及民法通則等都是構成責任的重要依據。
2.2 三人責任和責任構成要件不同
在審理違約責任案件時,行為人在沒有有效抗辯事由的前提下,只要出現違約行為,就要依法承擔起違約責任。但是侵權責任成立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發生損害事實,假如損害事實存在疑點或者不成立,這無疑是不成立。然而,在雙方簽訂合同的具體過程中,一旦第三方無法履行合同責任,那么當事方也應對違約事實負責任,同時,當事人應在履行職權的前提下要求第三方賠償。合同雙方中一方未正常履行相關合同規定或自身失誤影響,當事人也可以要求其承擔責任。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本人必須最終負擔起損害后果。
2.3 當事人與訴訟管轄不同
因為合同糾紛而引起的民事訴訟,歸合同履行地法院或者被告住所地負責,當事人也可以在任意法的調整范圍內自行約定管轄法院。侵權責任訴訟有著強制性色彩,所以管轄法院固定,只能由被告住所地法院和侵權行為所在地法院負責。當事人在違約方面僅僅局限于合同層次上,一旦當事人在侵權責任方面猶豫不決,則會造成損害主體增多,在因合同協定不一致而造成的案件中,此時就不僅限于一方請求。
2.4 承擔責任和舉證責任的方式不同
在違約責任中,受害人只需要提供違約方的違約行為即可請求其承擔責任,舉證方只負責舉證,無需考量其是否存在過錯,但是違約方必須出具具體事實,證明自己確實依法履行了相關合同規范,只有這樣,才可以要求免責;但是在合同責任訴訟案件中,除無過錯責任外,堅持誰主張誰舉證原則。與之不同,侵權責任案件中,大多數情況下不適用于過錯推定,受害人要舉證行為人的過錯行為。比如,在特殊侵權責任案件中,包括因產品質量而造成的損害等,要始終堅持舉證責任倒置原則,也就是說加害人要依據法律規范履行舉證責任。財產責任是違約責任的主要表現形式,價格制裁、定金制裁、強制實際履行、賠償損失以及支付違約金等是承擔責任的主要方式;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同屬于侵權責任。財產責任一般限于損失賠償,而非財產責任包括賠禮道歉、恢復名譽以及消除影響等。
2.5 訴訟時效期間和賠償范圍不同
合同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形式是財產損失賠償,訂立合同時的約定是損失賠償計算方法和數額確定的依據。侵權損害責任既包括直接損失、又包括間接損失。《民法通則》明確規定,除法律特別規定的特別時效以外,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有效訴訟時間為兩年。例如,在侵權損害案件中,要求賠償人身傷害的案件訴訟時效為一年;由于技術進出口合同以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而導致的違約訴訟,訴訟時效為四年[2]。
3 責任競合現象出現時受害人的選擇權
《民事訴訟法》規定,針對當事人訴訟請求進行審理是人民法院進行案件審理的一般原則,也就是說,法院審理審理由當事人的訴請所決定。所以,受害人的訴因選擇不同,利益效果則不盡相同。當事人在選擇具體的訴因時,除了選擇最優事由外,還必須堅持《合同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在具體的審判實踐中,要依法保護當事人的請求權。
有人卻提出,一旦當事人擁有自主選擇能力及權益,這樣就會造成權益泛濫,加大法院工作的難度。所以,多重違法行為發生以后,受害人提起訴訟請求必須在法律規范以內。違約性侵權行為和侵權性違約行為統一定性為違約行為,但是產品質量責任案件、人身傷害、醫療事故等都要依法進行相關處理,這無疑是種排斥和抵制。這樣的行為有利于法院開展工作,減輕了法院確定責任以及適用法律等麻煩,但是對當事人請求權有所限制和制約。其兩種權益的訴訟途徑不一致,雙方就應根據相應的合同約定來負責一定的部分,所以有的當事人在提出訴訟請求時,違約起訴已超過時效,但是侵權起訴仍在時效期限內;有的案件當事人以違約起訴尋求幫助時,可以得到法律的有效庇護,但是已侵權起訴時,受害人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舉證方面會遇到巨大阻礙。
還有一些人認為,一種行為假如符合幾個法律條文或者法律的基礎條件,作為當事人一方一定要離好自己的當前思路,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方式,同時也要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擔負一定的責任,在保護和尊重他人的意愿及選擇的前提下,落實受害人應有的權益,并給與嚴重處罰。
兩種觀點都有著自己的合理性,但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要深入研究和探討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現象,對當事人自由選擇的意愿予以支持和尊重,保障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在審判實踐中,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當事人雙方在訂立具體的合同以后,要對違約事實進行約定,一旦事實行為發生,行為當事人只需要擔負一定的的責任。然而,在合同進行的過程中,當事人必須按照相關的程序規定,在不危害集體、國家級個人利益的前提下,違約方可以按照相關的合同約定進行賠償處理。一旦合同完成以后,雙方因為存在重大過失或者故意造成的傷害,則需要承擔侵權損耗責任,依法作出相應賠償。
(2)當事人雙方在訂立合同關系以后,因為一方的過失行為給另一方造成巨大財產損失而未產生人員傷亡及精神損失,要依法進行處理。然而,當事人不按合同規范行事最終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的,受害人可以依法提出訴訟賠償請求,請求法律維護公平和正義。
(3)當事人雙方正式確立勞動關系以后,由于一方的失誤而造成合同事實未履行,并且造成嚴重財產、人身傷害的,要按侵權責任加以處理,一旦按照相關違約規定加以處理,就無法滿足當事人人身傷亡及精神損害補償。
(4)雙方在未簽訂具體的合同時,合同關系未正式成立的,對于損害精神及人身傷亡的無法定義為違約責任,只能將其界定為侵權責任進行處理。
4 結語
總而言之,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有著顯著的區別。所以,責任競合情況產生以后,不法行為承擔的具體責任不同,那么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必然截然不同,這會對制裁不法行為人和保護受害人合法利益造成嚴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向東.德國侵權法上同質料性原則分析[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03)
[2] 唐永莉.論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競合[J]. 職業技術. 2010(01)
[3] 劉靜波.侵權法一般條款研究[D]. 武漢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