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韻
摘 要:當西班牙人第一次聽說、見到中國人時,他們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們早期是如何看中國的?他們眼中的東方是什么形象?他們完整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本文試圖尋找出歷史的蛛絲馬跡,以還原十六世紀西班牙的中國觀。
關鍵詞:西班牙;16世紀;中國觀;傳教士;《中華大帝國史》
16世紀的西班牙,作為早期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并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16世紀西班牙的中國觀的形成和發展是個漫長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1 從《中華大帝國史》看16世紀西班牙的主流中國觀
1.1 相關背景
西班牙人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在16世紀的歐洲能引起偌大的反響并且直至近世仍得到極高的評價,書中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時西班牙的主流中國觀。
1581年在西班牙王室決定實施向中國派遣使團計劃時,門多薩被委任為使團團長。門多薩雖然終身并未踏足中國;然而他利用在墨西哥期間收集到的有關中國的寶貴資料和研究成果卻寫出了曠世杰作《中華大帝國史》。由于他廣泛閱讀和接觸到16世紀有關中國的各類記載,其中包括葡萄牙人克路士和西班牙人拉達的相關記述,因而他的《中華大帝國史》與其他同時代的同類著作相媲較,內容更豐富、更充實,也更全面。特別是他利用了一些中國典籍的譯文,使他的著作更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
1.2 結構與內容
《中華大帝國史》共兩部。第一部介紹了“中華帝國”的政治、史地、宗教、文字、教育、科技、風俗、物產等;第二部由三篇旅行記構成。即分別記述了1575年拉達等的福建之行;1579—1580年阿爾法羅等的廣州之行和1581年伊格納西奧從塞維利亞到中國的環球旅行。
《中華大帝國史》確實是16世紀歐洲關于中國的百科全書,其中第一部顯然是整本書的精華部分,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它來認識中國的。在門多薩的筆下:
中國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大國,不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還商業繁榮、市鎮林立。
門多薩在介紹完了以上內容后著重指出:盡管中國人喜歡崇拜偶像,但他們對其偶像并不尊重,例如,他們抽簽問卦時,如果回答不合自己的愿望,就會把他們的神像打倒在地,或棄之于海,或焚之于火,所以,“將福音傳至這個國家是大有希望和信心的”,“我希望依靠主的尊嚴和威力,能輕易地將他們引入到福音的真諦之中”。
當然,門多薩對中國的一些論述有失實之嫌。如門多薩告訴西班牙人,居住在中國的居民是諾亞的子孫,北京城大得驚人,從一座城門到另一座城門,若一個人騎上等好馬也要跑上一天,紫禁城的輝煌壯麗,說一些宮殿是用金、銀和寶石鑲嵌。門多薩認為中國人相信靈魂不死的信仰,甚至用基督教義解釋一身三頭的偶像,并以此推斷中國已經經受圣靈的洗禮。他記述中國誰的女兒多就富有,有男女分別按財產和樣貌分為三級類似相親的活動,現在看來都是不符合實際的。他認為中國的軍隊在別的方面可以和強國匹敵,而士氣和斗志方面卻遠遠比不上是毫無根據的。他認為科舉后產生的“老爺”階層的實際地位和西班牙國內的博士學位授予等同,也是無稽之談。
其實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史》中摻雜一些失實的報道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他沒能親自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他撰寫《中華大帝國史》時所參閱的有關中國的報道,其作者即使曾到過中國,但往往時間很短,所考察的地區也只局限于沿海一兩個省份。
1.3 所代表的主流中國觀
通過上面對《中華大帝國史》內容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豐富的物產,發達的經濟,完善的國家體制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使西方國家只能把它當作貿易的伙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對象。門多薩所得出的中國處于和歐洲國家平等發展階段,甚至在物質財富生產的某些方面仍優于歐洲的結論,實際上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頭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而由于宗教、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的偏差,16世紀的西班牙主流中國觀不免帶著西班牙人主觀的愿望,如狂熱的傳播天主教的欲望,使得西班牙人在看待中國相關問題時,先入為主的認為中國亟需上帝的福音,這樣的主觀意愿反應在中國觀上當然是偏失的。
2 其他流行于西班牙的中國觀
2.1 中國可被征服論
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賓之后,即開始積極考察、分析中國國情、民情,并對福建沿海進行偵察,熟悉航道并繪制地圖。他們好像覺得打敗那時統治中國的大明王朝并不是什么難事兒。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爾上書國王說:“如果陛下樂意調度,只要不到60名優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夠征服和鎮壓他們。”1576年,桑德在給腓力二世的一份報告中詳細闡述了他的侵華計劃:“這項遠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備矛、槍、船、炮和所需要的彈藥”;“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占領所要占領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艦隊,組成海上最大的強國,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國。” 西班牙政府曾一度對這個頗具吸引力的計劃很感興趣。
2.2 遍地黃金——《馬可·波羅游記》的影響
當年《馬可·波羅游記》發表后,立即在歐洲引起轟動。但人們讀后,很多人對馬可·波羅所贊譽不迭的東方帝國是否如他所述的那樣富饒、昌盛,難免表示懷疑。而另一部分人,則對書中記述的“黃金遍地”的東方國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它打開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面前展示了一片寬闊而富饒的土地,國家和文明,引起了他們對于東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歐洲人沖了中世紀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
總之,16世紀西班牙的中國觀由于地理大發現、大航海貿易的興盛等等利于中西兩國交流的因素而更加清晰準確,一改以往的無知或幻想。16世界西班牙的中國認為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有先進的政治文明、有繁榮的經濟貿易、有廣袤的疆域以及豐富的物產等待,它的黃金、香料、絲綢、瓷器都是西班牙人乃至歐洲人所孜孜以求的。西班牙人把中國看成一個富庶的,可以進行平等貿易的國家。他們同時相信中國人需要上帝的福音。這樣的中國觀無限趨近于真實,可是也有許多詬病,但無論如何都是兩國交流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136
[2][西班牙]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1-146
[3][澳門]《文化雜志編》.十六和十七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里的中國景觀[M] 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129-137
[4]吳志良. 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J]世界漢學,1998
[5]趙欣 計翔翔.《中華大帝國史》與英國漢學[J]國外問題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