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新江
(江蘇省常熟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教研組 江蘇常熟 215500)
短跑項目屬連續性周期性的運動過程,在短跑技術組成部分里,途中跑具有強度最大以及距離最大的特點。在任何一場短跑比賽中途中跑階段的速度成為決定短跑成績的主要原因,同時,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影響因素又是制約短跑成績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強對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對短跑者的短跑成績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在短跑運動中,在對參加短跑的運動員進行技術評定時,主要以步長以及步頻作為技術強弱評定的運動參數。如果參加短跑的運動員步幅越大,那么步頻就越高,短跑的成績就會越好。相關數據表明,短跑成績的高與低的關鍵性因素在于步長與步頻。但是最新的數據表明,步長對短跑成績的影響比步頻影響短跑的成績更加顯著。比如說,在100m短跑運動中,優秀的世界運動員在短跑途中的步長可以達到2.5~2.6m,而步頻卻不達到這樣的優勢[1]。然而提高短跑速度的方法主要以下幾種:第一,在保持步長優勢的同時,加強步頻的提高。第二,繼續對步長的增長,彌補步頻帶來的不足。第三,步頻與步長共同的增長,提高短跑的成績。
有專業的相關人士認為在短跑加速跑的過程中,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的比例有著比較大的變化,在剛起步的階段,騰空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支撐的時間較長。但是隨著時間與距離的增加,騰空的時間逐步的加大,支撐的時間不短的減少,為了取得較好的短跑成績,其核心是怎樣減少支撐時間。此外,還有其他的學者認為在短跑的過程中,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所占的比例一定是一個合理的比值,這樣能夠在短跑時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優勢以及避免自身劣勢展現。而且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在起步價段的比例通常情況下是2∶1,而在短跑的途中兩者之間的比例1∶1.4-1∶1.6[2]。在現有的數據表明,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都是制約短跑成績提高的重要原因。
在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的后蹬與緩沖時間是影響短跑跑階段速度的因素之一。在短跑的準備階段,身體的重心應當移過支點,進入了后蹬階段。直接的減少在起步階段所用的時間,避免在準備階段影響接下來的短跑成績。同時,在短跑途中的緩沖時間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影響整個短跑途中的速度,若緩沖時間不足或是過長,則很可能造成短跑成績不夠理想。然而,與支撐時間相比,緩沖時間應當適當的比支撐時間要長一點。優秀的短跑運動員支撐時間與緩沖時間的比例最好能夠控制在1∶1.1[3]。此外,要加強對后蹬與緩沖時間控制,更好的提高短跑成績以及短跑時候運動員的自身安全。進一步的減少短跑項目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從而較好的控制好短跑運動員的后蹬時間與緩沖時間。
在短跑項目途中的跑階段中,髖運動的幅度與角度是影響跑階段速度的相關因素之一。也有相關人士表明,從開始的起步階段加速到短跑中最大速度的這一階段,跑階段速度越快那么髖運動幅度以及平均的加速度也就越大。然而,髖伸展的幅度和速度是衡量短跑運動員短跑技術水平強弱的重要指標。優秀且高水平的短跑運動員髖運動的幅度和速度明顯的區別于水平一般的短跑運動員。此外,在短跑中不能一味的加強對髖運動的速度,同時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因此,在短跑項目中,短跑運動員不能只為了取得良好的短跑成績而不顧髖的伸展,而是應當根據每一個短跑運動員自身的特點合理的利用伸髖,從而在短跑項目中跑出最優異的成績。
短跑者在跑階段的支撐時期的膝角變化,作為影響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相關因素,其膝角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膝在短跑中緩沖程度。由于膝是重要緩沖裝置,也是短跑中蹬伸力量的關鍵來源。在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若短跑者支撐時的膝角變化大,則不利于短跑者在支撐過程內水平速度增加及保持。同時,若支撐期間短跑者的緩沖過大,對短跑者在短跑中百度速度以及蹬伸速度也有很大的影響。若短跑者膝角變化過小,則可使短跑者重心垂直則變小,從而增加水平速度的保持。第二,支撐時腿離地的膝角大小。若短跑者膝角小,則相對的使得膝關節的肌肉收縮初長度增加,有利于短跑加速。如若不然,則在增加肌肉運用及收縮量的前提上,加強了短跑者短跑速度的阻礙。
在現代短跑的要求中,主要突出了腿擺動技術,并強調以擺蹬與促蹬的有效結合,而擺腿也成為短跑者完成整套技術關鍵性環節。大量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短跑速度的產生原因并不是因為快速蹬地,而是腿部有力的擺動,且大腿運動時擺動的幅度以及運動角度是測量短跑者短跑技術的最佳尺度。在我國有關于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相關研究中,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短跑的運動員的步頻較慢主要原因是腿的擺動速度慢導致,而加大腿部的擺動速度以及重視腿擺動的高度則可以顯著的提高我國短跑者的短跑成績[4]。從上述分析可以明確的出,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的腿擺動幅度和運動速度對短跑成績有著一定影響,因此,在短跑時應予以重視和關注。
在對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影響因素分析的前提下,本文還從短跑項項目的多方面、多角度出發,對短跑項目提出如下兩點意見。其一:在傳統的訓練理念中,量化普遍高于質化,使得很多短跑者在進行訓練時有一種“高強度訓練就能取得好成績”的觀念。致使很多短跑者在參賽前會因高強度的訓練而受傷,從而影響短跑成績。因此,在訓練時,短跑者應從自身身體素質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與身體相適應的訓練計劃,對于短跑項目而言,則一定要加強短跑者訓練時的細致度,以此,從細微的改變中提升短跑成績。其二,訓練方法得當。在通常的短跑訓練中,主要以拉重物、放竹竿或是高抬腿扶墻等訓練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短跑者參賽前應適當減少訓練強度,即使訓練也應對相關技術動作保持不變。
本文通過對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的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發現,途中短階段速度的掌握是短跑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全面有效的掌握和完善途中跑階段速度的技巧,對短跑中推動人體前移以及速度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針對上述影響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運動學以及肢體運動學因素,只要采取科學的態度去思考,并從短跑者的實際身體素質出發,綜合有效的訓練方法,就能促進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速度的提升。從而,進一步的提升短跑者的成績。
[1]王健.國外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100m跑速度的動態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0(5):555-556.
[2]劉國.短跑加速跑階段的重要影響因素及訓練方法[J].運動,2013,11(15):52-53.
[3]張忠誠.影響短跑途中跑速度的若干因素[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5(24):185-186.
[4]陳俊強.男子400m跑最優階段速度控制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