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彬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社會的穩定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健康和諧發展需要我們平等地愛護、保障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弱勢群體的權益。關注弱勢群體權益包括勞動就業權利、經濟利益權利、民主權利以及創造人人參與體育、享受體育的平等權利[1]?!秶H體育運動憲章》的第一條第一款就明確指出:“每個人具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基本權利,這是為充分發展其個性所必需的。通過體育運動發展身體、心智與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須從教育體制和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證?!庇捎谌鮿萑后w體育權利實現的難度較大,無論是在國際法上還是在國內法領域[2]。因此現階段僅從法律的角度來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把這一問題落到實處。體育的主要作用是強身健體,而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并且參與程度廣,因此體育健身活動將是保障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重要手段。關注和支持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問題,提高他們的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加大對弱勢群體體育的投資是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內在需求。
當弱勢群體的經濟水平下降到難以維持生計的時候,他們最有可能的行為就是走向政治選擇,采用各種非理性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來對抗和破壞現存的政治秩序和社會規范,試圖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生活現狀。體育被稱為現代社會的“安全閥”和“社會競爭縮影”是社會結構變化的折射,它具有宣泄情緒的功能,在運動中能讓人們精神得以緩解,身體得以放松,情緒得以發泄,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3]。因此,保障社會穩定除了需要法律法規強制和道德教育規訓外,體育這一特有的文化活動也可以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因為人們可以通過體育健身活動來緩解和宣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壓力,減少弱勢群體由于失業、下崗等帶來的社會震蕩和各種社會矛盾,這將有利于各項事業朝著穩定、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所以,充分發揮體育對社會的控制和調節功能,關愛以及尊重弱勢群體,關注弱勢群體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做好弱勢群體穩定工作的關鍵。
一個和諧融洽的社區需要良好的社區文化心理環境,對弱勢群體的體育人文關懷可以有效的營造出這樣的環境。首先,它有利于社區的道德建設。這種體育人文關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傳統的美德是廣大居民心理認同的基礎。其次,對弱勢群體的體育人文關懷可以很好的調動起居民的情感資源,從而成為他們奉獻愛心和人際關系溝通的載體和渠道。再次,對弱勢群體的體育人文關懷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社會參與能力,讓他們有歸屬感,從而以主人翁的心態融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成為建設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
體育是人類自我控制和調節機能的一種形式,通過身體活動調節人體機能達到一種身心和諧的狀態[5]。弱勢群體參與體育活動將對其全面發展和精神愉悅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為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體育活動,在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弱勢群體通過體育健身可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生命活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調節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同時通過體育健身有利于培養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力量,有利于塑造不屈不撓、不斷進取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6]。
經濟因素始終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通常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較差,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生存的需要而工作生活著,如果有效地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使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空閑時間,那么自然就會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參與到體育健身的行列中來。因此在充分保證其經濟狀況這一前提條件下,體育健身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生理因素是制約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對生理殘障者、老年人這兩類弱勢人群參與體育健身的影響最為突出。心理因素是影響弱勢群體體育鍛煉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弱勢群體在參與健身健身類活動時往往會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因為健身活動具有較高社會交往性質。他們參與健身活動時會有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形成之后將很難消除,需要全社會的長期的共同努力、共同關注。
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健身活動必要的物質條件,本身社區體育場地資源就短缺又不能保證放率。而從全民健身小區體育設施的基本配置來看,較少顧及或忽視弱勢群體的特殊需要,如老年人和殘障人等。這類人群或因年老體弱、歷盡疾病困擾,或因肢體殘缺、飽受殘障的痛苦,進而對體育鍛煉也表現出更強烈的愿望。而適宜這類人群體育鍛煉設施的相對短缺削弱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主動性。
當前,從我國弱勢群體的現狀來看,僅依靠物質層面上的幫扶是不全面的,必須建立包括體育幫扶在內的綜合反貧困對策體系[7]。對弱勢群體的體育幫扶主要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積極意義。第一,個身體層面的意義,弱勢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體弱多病的或者在健康得不到保障的環境中工作。那么通過身體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對弱勢群體來說顯得更為重要。第二,體育健身是一種健康愉悅的娛樂活動,經常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可以調節弱勢群體因社會環境生活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有利于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體育健身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教育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社會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以此來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弱勢群體改變自身弱勢地位的信心。第四體育健身是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手段。
將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服務納入到整個社會支持網絡,在社會支持的大框架下發揮作用,是解決當前我國弱勢群體體育健身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對于弱勢群體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是生理層次的需求,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對弱勢群體提供救助服務需要各種社會形態參與,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著手。首先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弱勢群體就業,逐漸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礎上推動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8]。其次是社區要改善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加強與非政府體育組織、社團以及私營體育俱樂部的聯系,爭取他們能夠為社區提供免費或者低價的體育服務,以豐富社區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9]。最后作為個人來講應該是盡自己所能去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政府建立社會保障,社區優化體育服務,個人的鼓勵和幫助,將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服務融入到整個社會支持網絡中去。
在媒體極度發達的今天,政府和社會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改變社區弱勢的傳統觀念和健身意識,從而使他們樹立體育參與意識。讓弱勢群體充分認識到體育健身是實現由弱到強轉變的重要條件,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弱勢群體的體育活動,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和焦慮心情,使他們從歧視和偏見的困境中走出來,獲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更好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和戰勝自我[10]。
因弱勢群體自身主、客觀原因的制約,普通人群適用的健身內容、手段和方式對他們來說可能適應不了,這樣將難以吸引他們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更不可能使體育健身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習慣而長期堅持,因此開發和拓展弱勢群體體育健身內容,研制和推廣適合他們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建構適宜弱勢群體健身的活動內容方式、手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運動項目的羅列,而應是保證其健身、健心目的實現的和社會凝聚力的、易于生活化并符合弱勢群體主、客觀條件的體育運動項目、方法、手段的精選與整合[11]。
[1]曹勛.發展弱勢群體體育構建和諧社會[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1):25-26.
[2]朱琳.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法理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1(5):35-39.
[3]常娟.城市弱勢群體與體育健身的社會支持[J].體育科學研究,2005(1):28.
[4]陳寧.加強對社區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J].社會科學,2003(6):73-78.
[5]金川江.從身體維度審視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2):84-87.
[6]徐杰.構建和諧社會中弱勢群體健身問題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9(1):64-66.
[7]袁革.社會弱勢群體的現狀與體育幫扶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373-376.
[8]徐煥新,董新光.構建群眾性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中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4):2-5.
[9]楊耀華.城市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機制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1):18-21,39.
[10]張廣林.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社會支持模式研究[J].社科縱橫,2006,21(12):179.
[11]張紅堅.社會弱勢群體中實施全民健身的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