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達 周軍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海南海口 571127)
20世紀以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建國初期的單純重知識階段,80年代的知識與能力并重的階段。進入90年代后,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人們認識到,高等學校要通過轉變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加強素質教育,拓寬專業口徑,推進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等方面的改革,特別是高職高專逐步建立起注重個人實踐能力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未來的小學體育師資的重任,既具有師范性的特點,又具有高職特色。基于目前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所處的辦學環境、教學氛圍、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定位的“雙面性”而導致專業發展受到沖擊,其師范性受到質疑的同時,職業性也倍受質疑,逐漸走向邊緣化。毫不夸張地說,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正面臨生存與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拐點。
面對當前高校生源的劇減和人才市場需求飽和的雙重矛盾,如何及時調整適應當今社會人才需求的辦學理念和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地方高職高專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瓊臺師專作為一所省級示范性的高職高專,在骨干校建設背景下開展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以往的本科層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中,大多還是偏重研究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如梁立啟等人在《美、日、英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的比較及啟示》中總結了美國、日本、英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致做法,分析我國基礎教育學校體育改革先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現狀,認為我國高校體育院系應該分階段完善課程結構體系,推進教學實習方式的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學校體育工作需求的完美對接。夏冬等人在《地方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中指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辦學理念和專業設置;提出“綜合性、系統性”的課程設置和科學的考核評價形式;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李強、毛振明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要素的新視域——課程核心與多因互動》中提出:以課程核心和多因互動為新視域,梳理、分析培養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影響體育教師培養質量要素之間的關系,尋找其內在規律以科學指導培養過程,為提高培養質量提出另一種新模式。以上研究雖然很少涉及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但對于同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具有可借鑒之處。如《美、日、英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的比較及啟示》,《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地方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就比較符合當前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都突出強調了“實踐”、“就業”、“社會需求”、“職業”等關鍵詞。
職業院校不同于大學,大學走的是產、學、研,以培養研發型人才為目的的辦學之路,為社會輸送技術型、研究型人才。而職業院校則走的是產、學、用,以培養技術實現型為目的的辦學之路,為社會輸入應用型人才,所以,比較注重學生的技能應用能力。[1]目前專科層次的體育師資培養模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專才”的培養模式,即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二是“通才”培養模式,即小學教育專業(體育方向)培養模式。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突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為了培養專門從事小學體育教學的體育師資;而小學教育專業(體育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沿襲了20世紀80年代中師的良好傳統,重視“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課程設置上體現小學師資教學能力(即小學全科型)的特點。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用人單位比較歡迎學科專業知識寬厚、教學技能嫻熟的小學教師,而不太認可“小學教育”是個專業,甚至不接受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2]在大力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這種“小學全科型”的人才深受小學的歡迎,符合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真正對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還是比較少。如甘健輝在《師專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模式探析》中強調專科層次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是定位于“復合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劉江等人的《二年制體育教育專業專科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以集寧師專體育教育專業為例》中提出人才的培養應根據地方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的設置課程。雖說這種為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服務的辦學思路符合當前高職高專的辦學理念,但畢竟做得還遠遠不夠。
所以,對于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真正體現高職高專的特色。如何依據高職高專的辦學理念,在省級骨干校建設背景下,借鑒于本科院校、部分專科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置科學合理的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高專要樹立適應社會發展的觀念,變“專業對口”的觀念轉變為“適應社會”的觀念。在新的形勢下,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相應拓展專業口徑,擴大知識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必須在專業課程結構的設置上要有所調整,使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上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對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要求。要加強選修課的科學設置,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的就業需求,體現選修課的社會適應性。
當前,小學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強調學科知識的傳遞應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因此,小學師資的培養應重視學科基礎,專業知識結構要突出綜合性特征。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學校只設系科,不強調專業,重視基礎理論教學,突出知識面的培養,教學組織管理較多采用完善的學分制。增加學科課程門類,多開設一些通用課程。加強選修課建設,選修課程要體現高職高專的“基礎性”、“綜合性”、“師范性”、“職業性”特色。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想的出發點。目前,國家教育正大力進行倡導,反對大學生只學狹隘的專業知識,要求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教育,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和諧。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走向規范和深入。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發揮課程指導委員會的實踐指導作用。小學師資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人才,必須面向基礎教育一線的實踐需要來培養。[3]強化實踐性課程教學是當務之急,尤為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工作,認真開展學生的見習和實習工作,與小學共同設計開發“專業見習—專業技能訓練—教育實習—頂崗實習”四階段多平臺實踐教學體系,切實將“師范性”真正落到了實處。
要加強高職高專與小學的伙伴關系,構建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一體化。[4]合作辦學對于克服高職高專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的發展大有裨益。通過小學教育基地的建設,推行“工學結合”模式,使小學、學校和學生三方參與者找到校校合作的結合點,都能從中得到利益,更好的為師范生提供見習、實習場所,使學生獲得來自小學教育現場的實踐感悟,提高學生實踐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向21世紀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表現出一個共同點,即“以提高師資質量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突破口”。[5]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優化型”轉變,體現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鮮明特征。
中國師范教育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高職高專應該成為改革的排頭兵,在拓寬、加深各門知識的同時,強化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改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化的培養;加強人文修養教育,使人文素質教育走向規范和深入;此外還要努力營造寬厚的學術氛圍,提高學術性、研究性。只有勇于探索和改革,面向小學,服務基礎教育,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以“立足大專教學,發揚中師傳統,服務小學、幼兒園和區域經濟文化建設”為工作思路,兼顧學校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教育雙重導向,“大、中、小”緊密結合,使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現高職高專的辦學特色。
[1]吳生海,夏冬,唐犇.湖南體育職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4(1).
[2]段作章.創新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想[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
[3]王智秋.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研究,2007(5).
[4]宋會軍.改革開放三十年體育教師專業化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學校體育,2009(9).
[5]胡靖平.我國小學體育師資培養途徑的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