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平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對于體育課程進行了明確定位,即“體育課程是為了在健康理念引導下,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幫助其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以促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在教育改革中,學校體育改革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其功能主要指基于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制,對傳統體育理念進行辯證探析,并建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借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作為體育工作者(包含高校體育教師),就需要對現行體育課程進行審視,合理探究體育課程改革路徑,以為我國教育改革做出貢獻。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以體育指導思想為核心理念,并借助高校教育為平臺,實施素質教育人才戰略。從本質上說,體育是一種文化教育行為,其規則性、規劃性與歸向性特征明顯。體育的改革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教學形式、訓練方式及場地設置等方面的適應性變化與體育制度及指導理念的更易。
在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有這樣的表述——健康即免于疾病與虛弱困擾,在身心及適應生存方面擁有良好狀態。目前人們已經對體育的認識提升到了利用社會、心理評價的高度。故而,體育課程改革,必須立足于“健康發展”,尊重個體發展規律,用健康理念指導大學生保持與社會發展強度相符的身體素質。
在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脈即是素質教育[2]。“有能力生存”“有興趣學習”“有意識合作”及“有素質做人”構成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核心。體育教育的素質化,不僅要求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學生體質培養,更需要注意其心理素質及其他素質的涵括。如果失去了身體、心理及社會素質的體育課程改革,是不成功的改革。
社會及科技的飛躍離不開人們知識與觀念的更新。在社會的進步中,人自身的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體育課程改革須以“終身教育”為向,不斷鏈接社會特點,融入體育教育理念,在具體的訓練項目設置中得以體現。只有樹立這樣的觀念,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才能有更深層次的內容,讓體育教育與個體終身發展相接,為其終身體育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奠定基礎。
“個性化教育”就是指針對學生個體特征的不同,施行對應的方式策略進行教育,同時不同的學校因為自身實際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特色表征。改革后的體育課程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對不同項目時的興趣與主動性,在尊重人性基礎上充分發揮個體潛能。學生對于體育課的期待值主要體現在豐富多彩的形式變化與深厚的內涵積淀上。否則使用強制性的權威性的意識態度,不重視學生的情感差異,學生對于體育課的激情只能越來越消減。
如今,我國的高校體育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主要有課堂授講、課余鍛煉及課間活動等形式[3]。相對來說,課堂授講又成為體育課程實施主陣地,其余則難提重視。不過,素質體育教育要求體育教學對課程學科特征的凸顯功能,要從育人、強體等價值方面來融合新式課程觀,構建全新體育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教育模式。
2.1.1 教學模式的選擇
高校在摒棄傳統體育課的同時,建立體育俱樂部作為全新教學模式。不過體育俱樂部活動形式仍然需要有時間限制。俱樂部設置體育教練員,在學校教務體育等部門的具體安排下,教練員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及群體制定相關活動流程,并限定參加學生數量。在活動時間上,俱樂部實施的課程輔導、解答疑問,以“聯課活動”時間為限;在場地器材管理上,則主要由助理教練及指定人員負責[4]。
2.1.2 教學形式的選擇
在教學形式上,俱樂部式的班級授課,必須建立在學生興趣及特長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俱樂部及教練員。同時,通過教練員的建議,學生選出助理教練,共同組成某項目體育俱樂部。
2.1.3 活動項目的設置
在活動內容上,學校根據不同的場地要求及設施耐受度、教練員水平等,來設定球類、武術體操及舞蹈等體育課程項目。在設置項目時,還需要與學生體育素質及興趣導向相結合。不過,季節與天氣狀況不同,適宜的活動項目也會存在差異。
2.1.4 教學評價的轉變
俱樂部的運作,沒有科學化的章程是沒有保障的。因此,學校可責成教務體育各部門聯合談論并形成相關制度,促進其規范化發展。故而,俱樂部成員在參加活動時的成績評價,需在各種制度的指導性作用下進行。教練員可以視學生具體表現(包括進步幅度、考勤情況等內容)而分等級,分別是重修、合格、良好及優秀。而教練員也需要教務處、體育部(教研室)聯合制定俱樂部的章程,進行規范化管理,使體育俱樂部的發展有章可循,學生的體育成績由教練員根據學生在俱樂部活動中的表現、綜合評定為優秀、良好、合格、重修4個等級;對教練員由體育部(教研室)負責管理,并讓學員定期對教練員進行評價。
新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知識學習及個性完善的基礎上[5]。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自主對課程進行分層選擇,從而構建“供求三方化、選擇雙向化、規范多重化”的教學體系。
(1)供求三方化:適應場地設施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情況,學校可限定體育課程范圍,設置不超過16個的活動課程,設定N個單位時間段。各項目都分別有所轄層次班,不超過2個。
(2)選擇雙向化:教練員及學生均可以對彼此能力水平及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出評估,從而讓選擇根據自身實際存在意向側重點。
(3)規范多重化:研究高校體育發展情況,針對學生層次做出相應規范性指導意見。比如,大一學生對理論課學習的累計時間須有明確規定;大二學生對武術、舞蹈等項目的學習熟練程度要有明確指標等。此時,評價指標化與水平數據化是體育評價指導的主要特征。
我國人口眾多,民族各異,經濟發展水平及學生個體素質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體育課程的改革,必須摒棄統一化的體育教學大綱,而結合地方實際,適應課程及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水平高度,提出體育課程活動內容及方法范圍。
在課程改革目標確定之后,地方、高校及教練員可以在體育課程改革指導思想的引導下,適應自身需要,發揮自身特點與優勢,積極挖掘課程資源,并創造性開辟體育特色活動課程。
大學體育教育應該在學生個體發展之上,尋求社會能力培養的融入[6]。而現實中,不少高校擁有的教學體系,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與初中、高中無特殊變化,甚至有些是重復而已,大學體育的優勢也不復存在。因此,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要摒棄運動技術為授課核心的體系,以“育人為先,注重健康;發展個性體質,塑造體育能力”發展理念為本,樹立“終身體育,終身健康”的健身思維,促發其全民健身的參與興趣,為提高國人身體素質奠定基礎。
體育課程的改革,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更需要切實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點[7]。故而,任何教學方法的轉變都必須保證不失掉這個前提。體育課程改革后需注重學生創造能動性及自主個體化的挖掘定位,將民主與人性的思維貫之于學習過程中。教學方法要以“師生、生生、師師”互動作為設計出發點,注重體育教育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對應學生的個性,通過主動教育達到多元化教學目標。這樣多元的優化模式,既可以讓學生認知、情感、技能及身體達到要求,更能夠體現出體育課程改革對于個體人的塑造功能。
既然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形式及內容等均在適應素質教育而發生改變,那么作為教育方向的指揮棒——考試機制也需要革新。體育學習的考核,應該由盲目的評價轉向為“學習態度+學習課時+學習效果”等多元化的疊加打分方式,通過“學生自己給自己打分”“自己給別人打分”及“教師給自己打分”來對學生體育學習態度、習慣及成果綜合全面評價。
社會的變革,必然會推動體育課程的改革,這也是教育的發展功能所決定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體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只有真正著眼于教育實際,在創新性、科學性理念的引導下,堅定走適合學生發展的路子,才能讓體育回歸教育本身,這也是教育發展的本質所在。
[1]曾曉瓊.新世紀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管見[J].體育學刊,2010(4):28-29.
[2]王麗.對安徽省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狀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16-17.
[3]屈洪波.太原市藝術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03(6):12-13.
[4]王錫群.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12):14-16.
[5]周學榮.新舊《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比較[J].中國學校體育,2008(6):58-60.
[6]唐洪德.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57-59.
[7]王錫群.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