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凡
經常打車的朋友一定聽說過,隨著最近幾月成品油價格的“七連跌”,部分城市已經取消收取出租車燃油附加費,還有一大批城市也紛紛進入了3個月觀察期,如果連續3個月93號汽油的價格始終低于7.20元/升,那么這些處于觀察期的城市也將取消收取出租車燃油附加費。而后,航空燃油附加費緊隨其后出現了大幅下降,多條線路機票價格比高鐵還低。本次源于10月份的國際原油斷崖式的下行,引發了國際成品油市場的同步跟跌,對于各國石化相關企業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人預言,石油石化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已經過去,依據便是國際成品油在本輪計價周期內跌幅達到了8.66%。
石油石化行業要進入低油價時代了嗎?中國石油企業應該怎樣應對當前的危機?石油石化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究竟會怎樣?就這些問題,記者專程采訪了盤錦兆龍石油化工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劍女士。
記者:楊女士您好,您作為國內知名石化企業的領導者,“2013年度亞洲科技創新同盟會突出貢獻獎”大獎的得主,想必對于石化行業有很深的認識。關于這次國際油價大幅震蕩,您認為國際油價的變化是否意味著全球重新回到低油價時代?這對石油石化行業意味著什么?
楊劍:我不認為本次油價的下跌就能重新回到低油價時代,油價也不是石油石化行業的景氣指標。油價大幅下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這次國際油價出現“七連跌”,能在幾個月時間內下跌10%左右,除了市場供需關系,更受到地緣政治、投機資金炒作、石油期貨交易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可能是對過去“失衡”的一種自我調整,也可能是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的緩和讓緊張的世界神經以及油價神經隨之舒緩,那么油價下滑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高油價就對石油石化企業有利,低油價就對石油石化企業不利。
記者:您的兆龍石化有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您都做了怎樣的對策呢?
楊劍:油價高低是會影響到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的,我們當然也不例外。但各個石化企業還是可以通過對發展策略的調整來適應油價的起伏變化的。以我們兆龍為例,2008年剛剛成立就經歷了經濟危機,在整個大行業都四面楚歌時,我們還是通過卓越的核心技術和高效的服務堅持下來。所以面對這次的這點小風波,我相信各個企業只要能夠根據具體的形勢積極調整發展策略,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危機。
記者:就目前看來,您認為油價還會再降嗎?
楊劍:從石化行業發展的大方向來看,目前的油價降低只是階段性的,油價會在急速下降到一定位置后逐步攀升,并在一個位置上下波動并保持相對穩定,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石油產品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政治的復雜性,只要世界的能源結構不發生變化,石油石化行業作為世界能源的核心,發展的空間依然十分廣闊,當下的油價下跌對于石油石化行業來說只是短暫的沖擊,不會改變整個行業發展的基本面。
記者:隨著今年年初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舉辦,專家們紛紛預測,距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為時不遠。這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將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讓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而我國也是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將參與和推動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的展開。在這樣的形式下,您認為我國石油化工企業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
楊劍:其實我國早已進入了資源短缺、技術升級、需求不斷提升的時代,石油石化企業應該做好資本輸出和資源引進的新發展機遇期的一切準備。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石油石化、煤炭等傳統能源的生產企業。因為我們有資金優勢、技術優勢,也有創新的積極性。再加上全球范圍的傳統能源企業都在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作為企業未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因此,我國石化企業的戰略必須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同時,石油石化企業也應該積極配合國家大力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肩負起能源供給保障和節能技術創新的雙重責任。
記者:兆龍石化作為我國能源企業的領頭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很多企業的風向標。關于兆龍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具體的規劃,您方便向我們透露嗎?
楊劍:當然,如果能夠幫助行業內的同仁們規避風險,也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兆龍的發展會制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短期的戰略目標,一個是較長期的發展方向。短期上,我們將積極開展與石油消費大國的合作,比如美國、日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過建立中美雙邊或者中美日三邊合作模式,參與國際石油交易談判,發揮石油消費大國對石油價格形成應有的作用,爭取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長期看,我們還是會堅持兆龍的團隊一直在做的—集合國內頂級專家團隊、專業技術人員不斷開展研發創新工作,不斷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為“綠色革命”出力,為中國的石化行業爭氣。
對話楊劍,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她身上的學術氣息。作為身家上億的石化企業董事長,她不僅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當下的行業變化,更像是一位能源研究所的學者,對整個石化行業及其發展趨勢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深深的責任感。有人說,中國能趕上這場全新的能源革命是不易的,是萬幸的。但我看不然,中國能夠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正是這樣一批如楊劍一般的企業家共同付出、不斷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們為能夠擁有這樣的企業家感到驕傲,更期待他們正在創造的未來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