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平 【人大代表】 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刊記者/宋文芳 劉紅偉
農產品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須營養食品,農產品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們身體健康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書平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他就利用大數據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王書平代表首先對目前我國農產品安全現狀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如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令人堪憂,近年來出現的‘毒大米’、‘瘦肉精’、‘毒韭菜’及禽流感等事件,給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傷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信譽。”王書平同時指出,大數據時代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力量給食品安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和契機,也生發出了新的選擇智慧。因此,王書平代表建議:“利用大數據來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勢在必行。”
王書平稱利用大數據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
首先,利用大數據能夠縮減渠道成本,減少流通環節對食品安全的干擾。我國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較多,這與我國農戶生產種植分散、銷售渠道分散、直供渠道匱乏等有很大關系。大數據平臺可以提供物流直遞的方式,縮減了中間流通環節,無疑提高了農產品的新鮮度和農產品的可靠度。
其次,利用大數據能從種植源頭提升農產品質量,確保各環節可追溯。大數據平臺形成規模后,訂單農業將得以實現,互聯網企業可憑借資源、人才和知識優勢,向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生產服務,有利于從源頭上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同時,大數據平臺貫通了上下游,能夠確保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種植時間、采摘地、采摘時間、發貨時間等各個環節的可追溯性。
王書平建議利用大數據來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相關工作的開展。
第一,可先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建立大數據產業子系統,為之配套相關數據收集、儲存和分析運用服務。在具體實施中要把好準入關,強化流程監控。針對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農產品,制定行業標準、模型,設定嚴格科學的準入條件和程序,健全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監管和追溯機制,對產業鏈中的各方進行監督。
第二,建立高效的農產品安全預警系統。通過預警系統的建立,禁止有害化學物質的濫用。重點要通過對農業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農產品環境質量監測,特別要重視對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及農業環境污染狀況的監測,對可能存在的農產品安全隱患及時發出預警,并對可能存在隱患的產品進行強制抽檢,依據國家制定的食品生產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銷毀等建議,并向公眾實時發布。
第三,培育一批大數據分析運用的服務企業,搭建有效溝通橋梁,進一步挖掘市場需求。為農民提供一系列經系統整合的相關氣候、農產品價格走勢、農產品進城道路交通信息、終端消費需求等相關數據,引導消費者消費理念的轉變,并為相關農產品生產、包裝與服務模式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