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柱
(長春工業大學教務處,吉林 長春 130012)
1999年大學擴招開始時,當年參加高考人數是288萬人,9年之后,即2008年,高考人數達到歷史高峰1,050萬人。但是,2008年后,參加高考人數持續下滑,每年減少39萬人,年減少率為3.86%。為什么2008年后參加高考人數持續下降,除了農村學生放棄高考,城市學生出國留學外,根本原因是生育水平下降導致的未來適齡大學生人數持續減少。回顧歷史,1990年新生人口2,600多萬,1991年下滑到2,000多萬,此后一路下滑,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到2019年大學適齡人口(18~22)歲,將只是2009年的53%,也就是500多萬人。而2011年全國的高校招生計劃已經達到675萬,全國平均錄取率已達72.3%。按照我國2008~2011年高校錄取率平均每年增長5.1個百分點計算,2017年我國高校錄取率就會達到100%。隨著大學生適齡人口的持續下降,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面臨招生難困境。
沒有了學生就意味著高校沒有了教育培養的對象,沒有了學費收入。這種結局不僅是高校盲目擴張給自身造成的悲劇,而且還會對全社會造成巨大的沖擊。一旦高校的巨額債務演變成壞賬,將會帶來金融風險,問題政府的財政狀況,最終還是由全民埋單。而耗巨資建設成的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被閑置廢棄,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學生減少后,大量教職工下崗分流,收入下降,同樣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目前,地方高校普遍把“擴招”、“新校區建設”、“升級”作為主要任務來抓,而在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重視不夠。當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下降的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一是,招生規模膨脹且生源質量下降。其實,自1999年擴招以來,受更多優質生源流向發達地區高校及重點高校的影響,西部地方高校學生的生源質量就不斷下降,這給教師的授課帶來較大的難度,教師需要在教學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而且,由于學生數量迅速膨脹,學校的教室無法滿足小班授課的教學需要,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成為普遍現象,這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下降,學生和教師之間沒有條件形成充分的互動和交流,師生關系日漸淡漠;另一方面,教師的引進速度趕不上學生的擴招速度,教師的授課任務繁重,有些基礎課教師的周課時量達到二十幾節,在這種工作強度下,怎能指望教師能以飽滿的熱情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地批改每一本作業?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短期的投入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因此一些地方高校舍不得對教學進行大規模投入,而更愿意把錢花在見效快、看得見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近幾年普遍開設的實踐課,因缺乏資金支持,教師往往只能安排學生在校內實驗室上機或在教室做幾個大作業來完成,不能真正實現實踐課的教學目標。
大學的盲目擴招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愈發嚴峻,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日趨下降,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不僅使那些負債讀書的家庭受到沉重打擊,也威脅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地方院校相比與重點大學,畢業生競爭力要差一些,而且就業主要局限于本地區,因此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雖然政府和學校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在新聞媒體上屢屢曝光的畢業生“被就業”現象仍然折射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要比表面數據還要嚴重。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惡化,從2008年的金融問題一直延續到近期的美國主權信用降級和歐洲債務問題都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進一步下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都將長期存在。
高校之間的競爭核心是人力資源的競爭。相比重點大學,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近年來,地方高校在擴大辦學規模的過程中新進了大量的教職工,這其中有不少學校花重金引進的各類博士、教授,表面上看師資隊伍得到了壯大提高,但是背后隱藏著一些不容小覷的問題。
如今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同質化的現象,都想把自己辦成綜合性的大學。其實,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定位,本來應該從實際出發,致力于發揮自己的長處,朝著最合適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在求大、求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支配下,盲目追求“升格”、擴大,這對一所學校的長遠發展未必是一件好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大學者非謂有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校的之間的競爭從來都是以質量取勝,而不是以規模取勝。2005年在沈陽舉行的國際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大學并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個性,辦出自己的特色。
對于在建的大學城項目,地方高校在籌集和使用資金的過程中應學習企業的經營意識,講求成本效益原則。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曾說:“作為大學校長,應該有一種投入和產出的概念。”“要維持大學的良性運轉,更好地‘經營’,需要有強烈的成本意識。”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地方高校一定要對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效益進行充分的論證,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避免投資決策失誤導致學校欠債難還,削弱學校長遠發展的后勁。
2000年在教育部與中組部、人事部聯合下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導下,一批重點高校率先開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推進過程中阻力很大。雖然很多高校與教職工都簽訂了聘任合同,但是最后沒有兌現的不在少數。
所以,生源問題也是推動教育國際化的良好時機。地方高校需要積極拓展、探索與國外大學在雙邊、多邊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模式,構建學生交流信息平臺,探索學生交流信息機制。特別是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院校,要善于發掘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本地區特有的民族文化、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外國留學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來校學習。
[1]程紅.高校債務問題的源起與化解途徑[J].金融與經濟,2011,4.
[2]陳偉,顧昕.人口政策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