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鋒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職業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指示 “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為此,行業企業的參與和話語權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尤其重要,在專業布局和專業設置上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后,大部分職業院校脫離行業改制為屬地化管理,原政府經濟部門管理的職能沒有得到轉移落實,使得職業教育的管理職能出現行業缺位的狀況,用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秘書長任耀生的話說就是“行業在審批、認證、評估等管理環節上幾乎完全沒有了話語權”[1]。
審視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現狀令人憂慮。當前,不少企業把實習生當廉價勞動力,簡單地讓學生進行頂崗工作,整天繞線圈,三年后就畢業了。假如這些企業沒有了、轉產了,像這些只會繞線圈的學生,還能不能找到工作?有些學校尤其是中專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在企業崗位上實習實踐外,不乏賺取額外利益的現象。企業接受職業學校的學生、教師實習,需要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有些企業還要承擔學生因技術不熟練而損壞機器設備或發生安全事故等風險,試問沒有完善的體制機制誰會拿企業的命運賭博呢。
從以下一些數據可以看到,這幾年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2012年680萬人,2013年700萬人,2014年達到了727萬人,還有各種因素失業的社會勞動者,使得企業在人才選擇上有很大的主動權,可以不費力氣的選擇到所需之人,因此,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因為無法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主動性,高職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難度較大,比如專業師資的緊缺、設備設施的陳舊、專業設置的無據、教學手段的單一、技能實訓的滯后都阻礙了辦學的腳步。所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積極性,必須給與足夠的話語權。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這無疑明確了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職能,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統籌協調好各方關系和利益,才有可能減緩或者結束之前在尋求與行業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職業院校無奈咽下企業冷漠的悲傷。
溫家寶說:“企業是舉辦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保?]行業企業特別注重生產發展對所需人才在地域分布、專業機構和職業能力等方面需求的預測[3],同時在開發制定本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資格標準、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話語權”,因此樹立行業企業是重要辦學主體的理念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企業行業的有關人員參與,專業設置就難以適應用人要求,課程內容就難以把專業知識與行業企業的產業結構和技術要求緊密聯系起來,教學方法就可能依舊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說教”。[4]有人曾說,我們職業學校所教的與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的相比大體上要落后十年,這樣必然要給就業帶來困難。[5]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姜大源認為,要提高職業教育相關利益方的參與度,就要增加其在職業教育發展決策中的話語權。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發展迅猛,與其機構設置不無關系。德國的聯邦職教所下設一個委員會,由聯邦政府、各州政府、企業主代表以及企業雇員代表組成,代表通過投票來決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政策等諸多問題。當前,我國學校和行業企業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主體,各自有著不同的組織目標和利益追求?,F行的政策、法律法規缺少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利益的考量。雙方在合作過程中,責權利的規定通常比較模糊,他們參與職業教育必然要充分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而學校畢業生走向的不確定性,也使投資企業的回報具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利益驅動機制的缺乏,加上缺乏勞動準入機制,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不少企業家認為目前參與職業教育似乎“無利可圖”。而校企合作中出現的眾多利益糾紛,也是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一大障礙。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坝羞h見的企業家一般都是職業教育的熱心者和支持者?!保?]
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勝利召開。參加第一次全體會的中央國家機關有51個,另外有9個行業組織,加起來60個左右,可以說幾乎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都參加了。這樣的信息告訴我們,職業教育是要和社會方方面面都發生聯系的,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和參與。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規模以上企業要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些闡述,給學校和行業企業注入了新鮮的元素,在合作的廣度、深度上勢必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先看一組數據:就是18歲年齡人口數,我們國家18歲人口的高峰是2008年共2621萬人,2013年18歲人口數是1596萬,少了1025萬人。結論就是原來我們一個企業要招100人,可能有1000人來報名的情況將會發生變化,最后來報名的可能是70個、60個甚至可能是50個。在這樣的數據面前,行業企業必須清醒意識到,企業的生存不僅取決于有沒有資本、有沒有技術,以后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有沒有合格的勞動者。
所以,行業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不應停留在“口號”和形式上,而應盡快轉入實質性的操作層面上,從淺層合作、中層合作到深層合作的全方位發展。[7]行業企業在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工作中是最有發言權和權威性的,院校必須緊緊依靠行業企業,根據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機構調整、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增強專業適應性,真正實現合作的深度,提高專業建設質量,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1]謝洋.吸引企業參與職教提高參與度要給予話語權[N].中國青年報,2010-3-29.
[2]溫家寶.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11-14.
[3]劉樹明,陳立佳,王庚,劉潔.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
[4]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
[5]魯昕.找準問題,理清思路,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J].職業教育研究動態,2009(41).
[6]周濟.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N].中國教育報,2005-8-20.
[7]吳建設.高職院校校企“雙贏”合作機制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