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芬 李興鰲
(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當前,國家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個現代化建設,其中信息化是關鍵。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3G、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技術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并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省部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是一所“大信息”特色明顯的大學。目前已發展成為以工學為主體,以信息學科為特色,理、工、經、管、文等多學科相互交叉,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協調發展的格局。
在國家大力發展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光伏技術等新興產業的背景下,南京郵電大學依托本校的特色學科優勢,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于2010年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適時建設了“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本科專業,成為九所擁有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的高校之一[1]。該專業是依托“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和 “江蘇省平板顯示與固體照明工程中心”建設的新興特色專業。經過近四年的發展,該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培養了中科院院士、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國家優秀青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江蘇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先后獲教育部“有機與生物光電子學”創新團隊、江蘇省“有機與生物光電子學”創新團隊、江蘇省“有機電子與納米技術”和“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依托“有機光電子學”首批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入選“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協同創新分中心,圍繞有機光電子學基本科學問題和應用技術瓶頸,開展科研創新,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研究團隊近五年在國際知名SCI學術期刊上已發表論文360余篇,影響因子3.0以上160余篇,被他人在SCI刊物上引用逾5000次,出版《有機電子學》等專著,獲授權或已公開國內外發明專利20余項,部分專利已實現產業化并產生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近四年來,共承擔科研課題90余項,其中包括國家重大科學計劃項目1項、“973”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共50余項,其它部、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建設四年來,先后為顯示技術領域培養了兩百多名人才,首屆畢業生就業100%也初步證明了該專業人才培養較為成功。然而隨著人才培養的不斷深入與培養人數的增多,現有的課程體系與培養計劃也逐漸暴露了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成立后,課程體系雖幾經修改,其培養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課程間仍缺乏一條明確的主線貫穿整個專業,即所有課程均需圍繞該主線進行授課。部分課程設課過于獨立,與本專業最終關注的方向關聯性不強。此外,專業建設目標與其它高校相同專業仍存在雷同現象,未突出南京郵電大學建設該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因此,專業特色仍有待突出和加強。
該專業設置的部分課程因院內統一規劃不利、授課教師之間協調不善出現了部分授課內容重疊,造成了教學資源浪費、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斷重復產生厭倦等問題。盡管如此,部分專業課程卻出現授課過程中部分專業基礎課內容未曾講過或內容欠缺等問題。
授課內容過度依賴于授課教師的偏好進行取舍,尚缺乏整體的規劃與適度誘導,尤其對于本專業前沿科學領域的認知與熟悉,并與本院先進的科研條件結合,誘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科研等方面執行力度欠缺。
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全面掌握與有效吸收所學知識無疑很重要,本專業建設之初主要沿襲了傳統的授課方法,尤其對于新近教師來說,多媒體為載體的PPT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手段。這種授課方式雖然可以利用PPT的直觀、形象等特點,卻容易造成教師照本宣科,進度偏快等問題。尋找與傳統教學相輔相成的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將是本專業教改面臨的主要問題。
探索課堂之外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促進其對于專業理論內容的融會貫通將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
人才是本,教育為先。高校教師充當了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雖是南京郵電大學一個年輕的學院,但是其師資隊伍整體實力卻位于所有學院之首,授課教師全部獲得博士學位。即使如此,學院的目標在于培養或引進更高層次的人才,包括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國家優秀青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等,利用其淵博的知識及在特定科研領域的造詣為我院的本科生普及知識,開拓學生視野。學院的目標是在兩三年內實現教授100%為本科生上課。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完善現有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我們也嘗試提出了一些措施,具體包括:
2.1.1 一主、一輔雙線并存的課程體系
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培養電子通信領域人才的高等院校,雖然目前正在向綜合性大學轉變,但是學校仍注重對所有理科專業進行電子通信基礎課程的培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利用了南京郵電大學在通信方面的特色與優勢,結合學校的要求,提出了以顯示技術基礎與專業課程為主線、以電子通信相關課程為輔線,一主、一輔雙線并存的課程體系。其中,主線課程以必修為主;輔線基礎課程為必修,專業課程設置多為選修,依靠課程體系配置流程圖對學生進行導向。
2.1.2 授課內容及課程構建要有前瞻性
注重圍繞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和動向設置核心課程內容,專業課程構建遵循“全面覆蓋當前主流顯示技術,尤其重視新一代顯示技術”的原則,利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顯示與光電子技術領域的前瞻性科學研究的優勢引領該專業發展方向,利用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已有的科研條件進行實驗實踐,力爭做到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加強學生對新興技術的認知。近一兩年來,利用學校對于本科生創新項目支持力度的增加逐漸解決了上述問題,目前,研究院接受了包括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在內的四個專業學生的混合式培養,允許其通過科研創新項目、競賽等方式參與前沿、新興的顯示技術研究,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和良好動手能力的顯示領域人才。
2.1.3 課程銜接無縫、無疊化
南京郵電大學2010年設置了本專業,其專業培養計劃每兩年進行一次修正與完善,旨在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間的銜接問題,形成更加清晰、明確的主線。此次課程體系改革不僅設置了更加清晰的課程體系配置流程圖供學生選課參考,尤其公開了課程大綱以盡最大程度的減少課程間部分知識的重疊問題。
2.2.1 師生共享課堂,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
針對傳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與學相脫節的狀況,以新型教育理念為指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本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推廣師生共享課堂的方法,即部分指定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并鼓勵其在課堂上對其他學生進行嘗試性講解,結合討論與教師補充完善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該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
2.2.2 加強理論與實踐融合,引入本科生導師制
在常規理論課與實驗、實踐、實習課程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融合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本科生導師制,即為本科生引入導師,從而實現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碩-博”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的引入,可為有興趣從事研究的學生提供了解科研、接觸科研、乃至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充分利用了我院先進的科研設備、測試表征條件與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該制度的執行已初見成效,我院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四個專業本科生在2010年前和2012年后獲獎。本科生導師制極有效的推廣了本科生的科研范圍,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使得其在各類競賽和創新項目均有一定的成果體現。
自2010年來,我院先后引進國家杰出青年3名,先后培養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家優秀青年3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6名,省級高層次人才包括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杰出青年、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33高層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藍工程等30余人。學院已明確發文要求教授要為本科生上課,截止至目前,除因公出國、調動之外,基本實現了教授100%為本科生上課,反響普遍良好。
本文介紹了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課程體系優化、新型教育理念構建、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三方面闡述了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特色專業體系的改革方案,并輔以數據證明了其初步成效。
[1]陳文彬,吳援明.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