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柴津利
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當前中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探索中職學校的新型教育模式,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學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的實施者,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發展的生命力。而多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真實目的是想吸收年輕、廉價的生產力,不關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更不想為之投入資金和付出精力。校企對學生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對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建立企業接收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制度;企業要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事實上,對企業的約束并不大,企業不愿為人才培養“買單”,表現為學校“熱”,企業“涼”,這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推行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我校實習生去企業實習,每一項待遇都是學校經過艱苦努力爭取的,實習容易申請補助難,有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給學生補助,廠方就拒絕接納實習生,使校企合作步入艱難境地。
中職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課教師理論教學有余而實驗經驗不足,多數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仍停留在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的層面上,絕大多數教室仍然是按照理論教學的要求配置的,沒有按照實習操作的教學模式建設專業教室,如德國的實驗室安放課桌,實行項目教學法和一體化教學等。現階段我校多媒體設施也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課程模式基本還是分為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理論課之后加上實踐課。工學結合教學只反映在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或到企業頂崗工作上,而學校的課程與校外實習銜接存在問題,課程思想缺乏統一性,課程結構不合理;職業需要的課程開設不出來,不需要的舊課程又刪除不掉,缺乏在工作過程中的實用性和遷移性;課程思想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符合學生個性化要求。這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問題制約著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要在企業專家的直接參與下進行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開發強調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培訓技能為教學重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確定要以崗位技能要求為依據,要與實際工作情境相結合,使課程體系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為一體。要探索如何將現實的工作過程,轉化為教學的工作過程;如何設計由簡單到復雜的傳授工作過程知識,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
要與企業共建融教學、生產、科研和經營于一體的具有崗位情景和職業氛圍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并建設適應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校外實訓基地,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借助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優勢來滿足學生掌握技能的需要。
針對工學結合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按照“工學結合”對教學管理的實際需求,與企業深度合作,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共同監控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教學質量,及時吸納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企業專家、指導教師等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與管理。
目前教育部、財政部正在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由中央財政提供資金開展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重點專業師資培養培訓方案開發以及資助中職學校聘用特殊崗位的兼職教師,帶動骨干教師省級培訓。骨干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要求以專業教學法為主,強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培訓,并規定必須有一定時間到相關企業參加實踐鍛煉。中職學校應積極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教師參加以上培訓,并長期性地安排一線教師走進企業進修、學習、培訓,真正建立一支適應工學結合教學需要、具有職業教育教學特色的專業師資隊伍。
[1]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2006年3月
[2]周濟.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N].中國教育報,200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