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慧
(內蒙古師范大學錦山實驗中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閱讀理解始終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是當前高考題中份量最大的主要測試內容。但是,我們英語教師要上好每個模塊的閱讀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將閱讀課堂分為三個板塊:Pre -reading,While -reading 與Post -reading。我們能否在Pre-reading 環節做好導入工作,事關一堂英語閱讀課的成敗。導入,說白了就是我們教師在施行新的教學活動前組織學生進行課前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方式。導入是教學活動的熱身,可在最短時間內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內在的學習欲望。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新內容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在短時間內,也就是上課開始的三到五分鐘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對教學內容感興趣,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導入。
課堂導入要求教師能夠迅速地引領學生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一堂課成功與否,首先從導入開始。在教學過程中,倘若教師能采用各種有效的導入方式,講究課堂導入藝術,英語課堂隨之活起來。因而筆者認為根據不同的閱讀體裁變換導入方式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1.挖掘潛在意識,激發表現欲望。愛表現是大部分高中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為博取老師信賴的好辦法。因此,在上閱讀課之前,教師用導語稍加暗示引導,學生就能很快進入角色,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入環節,專心致志地閱讀或積極地思考,以備在教師提問時他們能流利地回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的課堂導入具有啟發性,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表現欲,使他們的個性充分張揚。
2.集中學習精力,喚醒求知欲望。生動、新穎的導入方法,能喚醒學生的積極情愫,使學生心理上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強化學生期待渴望的心理,使導語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新內容。
3.提綱挈領思路,突破重點難點。每節課都有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這恰好是授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導入有意識地予以突出、強化,就能使學生更明確學習要求,更積極投入到教師預設的問題情景中,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我們要論證導入環節是否得當,應著重看該導入環節能否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作鋪墊。筆者經過長期閱讀指導實踐發現,成功的課堂導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趣味性是前提。趣味性是高效導入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課堂導入要注意趣味性。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地尋求認識和了解該事物的途徑和方法,就會表現出強烈的探究精神。因此,假如課堂導入充滿趣味性,學生便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2.啟發性是指導思想。啟發性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同樣也是對有效課堂導入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新的有關話題的積極思考,就得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上精心構思,通過制造懸念、猜謎等手段,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靈活性是保證。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完成教學要求,教師不妨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機動的導入方式,努力做到生動活潑,別出心裁。同時,在方式的選擇上還要注重實用性,不要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新鮮、獨特,導入設計的靈活性取決于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
新編英語教材所選擇的內容具有時代性,涉及的知識面廣泛,題材和體裁更是多種多樣。為了能使學生從課堂一開始就進入學習狀態,教師要根據閱讀材料各自不同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課學習的氛圍之中,讓學生的心隨著英語課堂而飛揚,達到很好的教學、教育效果。
1.說明類。對于一些說明文體裁的文章,教師可事先通過上網查找相關的材料或背景知識,把它們制成幻燈片或用實物、圖片展示給學生也可以在屏幕上或以時間為經,或以時間為緯出現關鍵詞,使學生很快融入到所學的語言環境之中,進行有意義的交際。
2.人物傳記類。人物傳記是介紹一些偉人的生平事跡。教人物傳記類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介紹該人物的生平業績,將文章涉及到的主要事件用語言描述出來,叫學生在教師的描述過程中猜測是誰。在猜測過程中,學生對這一人物的生平,主要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認真傾聽,再讀文章時,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就很容易理解,并對文章的結構也會一目了然。
3.故事類。故事類的文章重在情節,高中課本里有許多篇故事類的文章,然而其中有一些是節選的,如果不事先介紹故事的前因后果,學生學起來會覺得太難,從而失去聽課的興趣,所以通過故事導入的方法用簡潔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故事梗概,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導入的方式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文而化。但作為教師只要我們能從實際出發,結合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或錚錚,或切切,或輕攏,或慢捻,就一定會“未成曲調先有情”,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欲望,全身心地走入課堂,融入情境,進入課文閱讀的魅力天地,從而收獲“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奇妙效果。
[1]文世英.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09,(17).
[2]任智強.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