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新軍
(江蘇連云港贛榆第一中學)
新課程是在眾多的學者、專家、行政人員、教科研人員、校長與教師代表以及部分社會人士大量的調查研究、經驗研究與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新課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程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及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即體育老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這是體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抓住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要是弄清主體性的概念。主體性,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和自身發展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具備并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有主體教育觀;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掌握健體的方法等。另外,豐富教學內容,培養體育興趣與能力,明確鍛煉目標的做法,也可以大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由此可見,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在以往的學校體育工作實踐中,在傳統的體育教育思想影響下,體育教師已形成了傳統的角色意識。但傳統的角色定位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思想指導下的體育教師的角色差距很大。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是課程知識的唯一擁有者,體育課只注重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能的掌握。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強制性教學,沒有考慮到學生在接受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興趣,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控制了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絕大多數體育教師認為自己在學生之上,從而根據自己主觀意愿進行授課教學,抑制了學生的主觀意愿和創新意識。學生在其中扮演著接受知識和再現知識的角色,導致了師生關系冷淡。
在舊的教學大綱中,體育教師是根據學生達標的內容來制定教學計劃的,把達標作為教學重點,對學生是否感興趣很少考慮。實際上,這種教學的運動質量很難保證,效果也不理想。
“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具體含義,首先,是指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都要以學生的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是學校教學工作都要對學生的健康負責任。當然,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對于健康有著本身應當承擔的那一部分責任。所以,體育教師在主導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增進學生身心的健康作為重要,將其貫穿于整個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確保“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實,使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新很重要。要能為學生提出多種練習方法進行選擇參考,來適應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運動鍛煉。通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滿足,來提高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貫徹到“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的實施和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前提和條件。新課程的推進,要致力于建立互相尊重的體現、具有民主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程中,教師體現出的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更偏向于幫助學生主動去參加體育鍛煉,也沒有苛嚴的要求,從而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管理思想,使體育教學過程轉變為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標準的過程。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的提出,新課程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體育課程不只是要求學生對于技能的掌握,更關注學生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全面的發展。通過對于學生的需求、學情感體驗的把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更愿意學運動,去學習,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達到共同發展的過程。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的能力,鼓勵學生敢于去質疑,去探究。在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加強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學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綜合地考慮各種與教學方法的有關因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并能根據最優化的教學思想加以組合。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必修課程。在新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應該是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和運動技能也都不容忽視。強調體育實踐能力創新,突出體育運動技能應用,真正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新”的價值所在。
[1]李晉裕,滕子敬,李永亮.學校體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38.
[2]毛振明.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新體育運動項目[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4.
[3]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