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孫麗麗 婁燕敏 陳桂娟 畢鳳琴 張旭昀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200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指出,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要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能否培養出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的關鍵之一。
拔尖創新人才應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雄厚基礎的學術研究型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二是指應用研究領域的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三是指某一專業領域具有專長的高級專門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基本的素質特征即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材料科學是21 世紀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也是各個學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材料是一門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系的科學技術,探索建立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材料專業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當前對高等學校工科材料類專業創新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980 年到2002 年,獲得諾貝爾獎、魯斯卡獎、伽德納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日本國際獎、京都獎這八項國際科技大獎的497 名科學家中,沒有一名中國國籍的科學家。“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沉重的“錢學森之問”,也是一位著名愛國科學家最后留給我們的深沉思考。
為培養高水平的創新人才,教育部近年來在國家層面上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的計劃,2007 年實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旨在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在校園內形成創新教育氛圍,建設創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首批入選的60 所高校已取得較好的效果。2008 年又實施了第二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東北石油大學作為第二批入選的60 所高校也積極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取得一定效果。
2009 年,教育部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珠峰計劃”),此計劃是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出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于2009 年啟動。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原則的過程當中,教育部門對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做了籌備,已經選擇清華、北大、復旦、浙大、南大、武大、中山大、中科大等19 所大學的數、理、化、計算機、生5 個學科率先進行試點,力求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社會、家庭、學校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從而營造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和政策機制。
2011 年國家建立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該項目的實施就是要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在教學理念、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樣化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體系,滿足國家對社會緊缺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實施了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這個計劃是為了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實施的重要舉措,包括了全國博士生學位論壇、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學術會議、研究生創新中心、研究生培養改革等一系列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 年10月,國務院參事室、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創新人才組)和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為期3 天的“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教育界和科技界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領導100 多人濟濟一堂,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進行思想交流和觀念碰撞。
2012 年3 月,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 號)和《教育部關于批準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 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 號),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其目標是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2013 年,東北石油大學入選第二批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正積極進行探索和實踐。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從人才成長的個人內在因素、教育過程、文化環境、人才制度和國家綜合實力等方面系統考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教育規劃綱要應在全面部署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礎上,專門設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高校應結合自身優勢,對科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對人才培養規格和結構提出的要求,尊重和充分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在教學內容、方法和師資結構等方面,努力辦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應結合不同的學科和專業特點,根據學生個性和特長,實施不同個性鮮明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改革理論教學環節,拓寬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加強學生的創新知識應用的培養。作為理工科大學生除了應具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外,尤其應加強人文、社科以及藝術美學方面的課程。以專業知識培養為先導,構建通識課程模塊、人文社科藝術課程模塊和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在實踐教學環節,更應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比重,倡導自主學習,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搭建具有工程環境的實踐教學平臺。
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從實驗入手,植入探究的興趣;提高綜合設計能力,完成從局部到系統的升華;以科技創新為鍛煉,培養工程素質;以科技競賽為檢驗,充分體現創新能力。
另外,通過開展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競賽,舉辦科技學術節、常年舉辦學術科研報告會、演講會等活動,使學生自主進行創新學術研究,激發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在營造濃厚科技氛圍的同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拔尖創新人才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只有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才能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使自己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富有創意的學習應用的指導者和組織者。
建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制度和機制,結合材料行業涵蓋的典型技術方面的要求,構建校企聯合培養平臺。聘請企業優秀的在實踐領域工作、掌握最新技術和工藝、熟悉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的人員授課,以保證教學內容與科學技術和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相連。另外,采取項目合作帶動,學與研結合,以互動式、雙向交流式和研討式教學為主,完成創新實踐模塊、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本科教學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在本科階段材料類專業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既是一個新的嘗試,又是一項大的挑戰。要想真正解決錢學森之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德才兼備、文理兼容、獨立思考的要求出發,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推進產學研實踐緊密結合,穩步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1]馬廷奇.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73 -77.
[2]孫麗麗,王勇,張旭昀,畢鳳琴.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材料課程案例教學.中國冶金教育,2013,(4):1 -3.
[3]黃立宏,龔理專,李勇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中國大學教育,2009,(6):24 -26.
[4]張秀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大學教育創新.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1):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