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
(山西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語文教育作為培養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基本學科,在高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展現出生機的活力,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過快的發展速度導致一些教學模式偏離了設定教學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大學語文教育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表現出的教學偏差。許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課時量大大減少,有的高職院校將必修的語文課程改為選修,甚至直接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這種只重視技能培養而忽視人文培養的方式不符合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狹隘的培養思路。雖然從短期成效上看,減少大學語文課程之類的人文教育課時,增加實踐活動時間能使學生迅速提高實踐能力,但從長遠角度上,人文素質是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缺少人文素質的思想教育,會使學生只注重技能而輕視道德、責任、義務和人倫在人生中的影響意義。因此,迫切需要對大學語文教學實施改革,以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是文化大國,素質教育不僅在于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夠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拓眼界、陶冶情操。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主要作用是提高學生對文化和人文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是一門橫向的、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從大學語文教學教材的改革能夠看出,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對人文知識、價值理念、生活意義和文化熏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最直接目的是檢驗是否能夠將人類最優秀的文化知識傳承給學生,讓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三觀和穩定的品質和品德。
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應該以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為重心,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語文教材的優勢,結合教學特點樹立以人文為中心的教育觀。將人文素質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滲透到平時的學生教學中。另外,創新人文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突破現在大學語文教學瓶頸的有效途徑。
課堂教學作為大學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形式,是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主陣地。教師在大學語文課堂中講解課程內容時可以在對基本內容的講解上,適當地擴展語文題材的深層次寓意,從人文信息方面分析作品傳遞出的文化信息,從時代背景處引導學生去理解作品內涵。對作品中出現的風土人情、精神內涵、品質意念、神話傳說等做深度挖掘,引導學生從細節的角度去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關于人生哲學、宗教、藝術、科技等題材文章,教師可從不同角度將不同題材的內容聯系起來,彰顯作品豐富的意蘊。
此外,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閱讀視野,提高課堂活躍度,積極創建豐富、和諧、活潑的課堂環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而且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有益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較強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對作品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從精神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因此,將人文素質教學放在大學語文教學的首位,可以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陶冶性情、悟道人生哲理,體現了人文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將人文素質教學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中心并不意味著忽視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通常情況下,聽說讀寫的能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涵,體會優秀作品的獨特魅力。
以往的語文教學主要以教材的講解為中心,人文素質教育一般以課外的閱讀活動,師生間的讀書交流活動的形式進行。好的人文素質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不拘于教材課程的安排,增加一些人素材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交流活動,從時代背景、人物性格、人生閱歷、文化修養等角度分析文學作品的優秀人文素質。另外,通過動態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知識的運用、論文材料的收集等內容作為最終考核的依據,可以提高學生對人文素質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大學語文教學要與人文素質培養結合,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將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注入學生心靈。
[1]何英.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項目化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例[J].現代語文,2013,10(02):145 -146.
[2]洪山,楊錦鴻.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皖西學院學報,2010,12(03):136 -140.
[3]黃河,陳先剛.試論我省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3,06(02):16 -17.
[4]丁永亮.論現代社會人才觀下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04):113 -114.
[5]李春赫.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調查及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