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廊坊衛生職業學院)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目前,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按照教材與大綱設計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形成直接操作性問題,帶領學生通過例題與練習進行熟練性操作。伴隨問題的簡化,操作流程的聚焦,學生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學習過程中,學生形不成知識的系統性結構,學習結束后,也就無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如此循環往復,學生沒有學習需求,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所在,一直處于一種淺層學習的狀態。淺層學習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能力的欠缺,最終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
1976年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聯名發表了《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首次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新的知識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的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說,在學習目標上強調應用與分析,學習態度表現為具備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方法上通過頭腦風暴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學習結果上能夠遷移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將深度學習的理念引入職業院校信息技術課堂,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第一,創設深度學習的環境。信息技術課強調操作技能與基礎理論的結合,強調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銜接,所以在開展學習的前期,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適合學生的深度學習環境。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給予學生熟悉而又能駕馭解決的問題情境,充足的資源與發散性的答案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深度學習提供平臺。
第二,建立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廣義上來講,學習共同體不再僅僅包含教師和學生,教師、學科專家、小組成員、小組顧問乃至家長等各種角色都可以成為該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學習共同體可以共同設計學習活動與目標、學習資源及評價因素,甚至互變角色來滿足深度學習的需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授者,伴隨學習的深度開展,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促進者、幫扶者,學生則會具備更高的參與度、自主性以及合作精神。
第三,基于學生的能力起點設計教學目標與學習主題。開展深度學習之初,教師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的能力起點考慮深度學習的知識內容。提出的問題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地將待探索問題轉化為學習主題。開放式問題的探討與總結,無疑都會帶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第四,設計學習活動體驗深度學習。設計學習活動時遵循以行動為導向、做中學的理念,開展問題式學習、情境學習、項目學習等。例如,問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的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學習,在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團隊意識、終身意識及交流意識。項目學習強調以“經驗、學生、活動”為中心,屬于發現式的學習,在各種探究活動中收集相關資料,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的發現新問題,建構新意義,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與完善,最后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結論。
第五,給予學生內省體驗,形成批判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和支持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可以在學習活動結束階段運用問題回顧、多元評價等策略幫助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進行全面地考察分析與思考,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揭示相關知識的本質,探索一般規律,并進而產生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新一輪深度學習的需求。
總之,在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不僅能夠幫助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助于教師關注自身的教學能力。通過探索深度學習,有效提升了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將繼續探索,進一步領會深度學習的實踐意義。
[1]孫天山.深度學習:核心要素及案例呈現[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8):70 -72.
[2]胡丹.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1.
[3]王永花.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混合學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4):73 -77.
[4]王秀云,宓寧寧.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6):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