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元
(沈陽師范大學)
所謂師源性心理傷害,是由于教師不當的教育教學行為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未成年人處于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可塑性強,他們的成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然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某些行為或心理健康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對未成年人心理造成傷害,近年來見諸新聞媒體的一些未成年人因受到不公正的教育對待,包括體罰、誤解、責罵與羞辱等而產生的情緒失控、精神失常甚至出現自殺行為等現象屢見不鮮。為引起廣大教師及教育研究者對師源性心理傷害問題的關注,本文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探討“師源性心理傷害”的現狀,剖析其對未成年人心理影響的表現及成因,并提出避免或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的教育對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師源性心理傷害”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調查過程如下:
首先,進行專家訪談。邀請部分學生和家長參與,在此基礎上,參閱相關文獻資料,形成“師源性心理傷害現狀——學生問卷”和“師源性心理傷害現狀——家長問卷”,問卷將師源性心理傷害來源分為不良情緒、不良行為、過激言語、認知偏見、師生關系和師德等六個方面。該問卷預測后,信度、效度都達到顯著水平。其次,調查對象避開教師群體,隨機選擇城市中小學學生、家長各100名。其中,四、五年級小學生80名,初一、初二中學生20名;家長的學歷包括初中、高中、專科、本科不等,職業包括教師、工程師、機關人員、下崗職工、自謀等。
調查表明,小學生對教師不良情緒發泄的主觀體驗是最深刻的。其中,41%的小學生認為老師常因生氣而撕作業本,44%的小學生肯定老師在同學面前摔過東西,中學生這一情況稍微好些,但也有15%的中學生肯定老師因生氣撕作業本、摔東西等,同時,86%的中、小學生承認老師愛發脾氣,40%的家長也肯定教師存在不良情緒發泄的現象;在不良行為方面,44%、68%的小學生,45%、75%的中學生對老師罰寫、罰站等變相體罰現象持肯定態度,而且,21%的小學生、35%的中學生承認自己被老師扔過粉筆頭,有19%的小學生曾經被老師打耳光、擰耳朵,同時,40%的父母也對教師不良行為的存在持肯定態度;調查發現,不良師生關系是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的一大障礙。65%的中學生與老師談話時心理緊張,而25%的小學生和35%的中學生不敢同老師進行正當的爭論;27%的小學生、40%的中學生認為教師不信任自己,16%的小學生和18%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易原諒自己的錯誤,21%的家長承認教師存在認知偏見現象;在過激言語方面,33%的小學生、20%的中學生承認自己被老師辱罵過,28%的小學生和25%的中學生肯定自己被老師諷刺、挖苦過;8%的小學生和25%的中學生承認老師給學生起綽號,30%的小學生與15%的中學生承認老師要求家長辦私事,34%的家長肯定當前教育面臨著教師師德滑坡現象。
師源性心理傷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教育體制上的原因,也有教師自身的主觀原因。
1.職業道德失范,人格缺陷導致教師認知與行為偏差
社會的道德影響往往通過學校、家庭等等多種渠道持續滲透到教師心理,從而形成教師人格中的“社會基因”的積淀,對教師起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刺激,教育的功利化觀念及行為的產生,使得教育中的師德匱乏現象、職業道德失范、教師人格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以教謀私,以罰代教,變相體罰,心靈施暴的現象時有發生。冷嘲熱諷、隨意斥責、貶低和羞辱等過激失調的教育行為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內隱性傷害和身體損傷,也污染了教育這一圣潔的領地。
2.社會競爭加劇、心理壓力加重導致教師心智失調、情緒失控
中小學教師,在適應社會變遷、教育觀念、行為方式、角色轉換的同時,也承受著來自升學競爭、行業竟聘、人際沖突,社會、家庭、學校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超負荷的工作運轉,持續的應激狀態,使中小學教師的緊迫感、壓力感、焦慮感與日俱增,導致教師的心智系統平衡紊亂,情緒控制能力減弱,身心疲勞程度加大,心理承受力降低,教師的不良情緒往往發泄和轉嫁于學生身上,不適當的教育手段和方式,造成了對學生心靈的傷害和不良的影響。
3.社會期望過高,多種矛盾激化導致教師的角色沖突
隨著教師職業地位的提高,社會期望不斷升值。家長把子女教育的成敗寄托于教師身上,社會把文明的程度,學校把升學的效益也寄于教師這一多重角色之中。而教師在處理工作與學習、事業與家庭、教師與學生等多重角色關系時,往往難以做到在時空上共融,在轉換中兼顧,在沖突時學會舍棄。所以,教師最易陷入角色轉換的困境和沖突之中,不良情緒有時會影響到學生。
學校教師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是避免師源性隱性傷害的主要路徑。加強教師品德修養,樹立高尚的師德風范,是避免師源性傷害的重要措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覺用社會規范和職業道德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職業責任感和師德修養,加強師愛防止偏愛,保持師生的融洽、尊重、信賴的關系,建立師生之間平等合作與對話的良性互動。
教師應關注自身心理健康,調整心理狀態,提高師生關系適應能力,承認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學會換位思考,讓自己能融入學生之中,始終保持理智平靜的心態。經常開展反思和自我反思,主動與學生溝通和交流,提高雙方心理接納的程度,增強人際關系的和諧性和適應性,使教師的心境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和健康的狀態。
[1]張愛蓮.從心理咨詢個案看師源性心理傷害.教學與管理,2008,(7):33-35.
[2]趙紹友,趙江.學生師源性心理傷害的成因和思考.校園心理,2009,(7):26-27.
[3]李向輝.中小學隱性傷害行為的表現形式與規避.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