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麗(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港運公司274500)
為了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油品資源開采需求,提高油品質量、發揮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話題。油品質量除了體現在生產環節,在儲運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影響。因此,加強油品儲運過程的質量管理,可減少油品蒸發和油量損失、保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在油品儲運過程中,時常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操作失誤等,對油品質量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油品儲運過程中,難以避免和空氣直接接觸,此時就會混入空氣中的其他雜質,導致油品變質;再加上空氣中的溫度較高,增強了油罐金屬催化作用,造成油品快速氧化。
當油品中的分子與液體分離并揮發到空氣中,就發生了蒸發。一般在輕質油品中產生油品蒸發的可能性較大,當油品進入到空氣中會產生污染,并且給油品運輸帶來經濟損失。
在潤滑油中較為容易產生油品乳化問題,所以一般潤滑油中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劑,在儲運過程中形成水乳化的可能性較大。
針對油品儲運過程中常見的變質、蒸發、乳化現象,可采取如下質量管理措施:
首先,加強對油品的貯存、密封,可減少由蒸發產生的損失,延緩油品氧化、變質的時間,同時也可保障油品儲運過程的質量。尤其在潤滑油儲運中,密封儲存方法較為有效,減少與空氣直接接觸,可避免摻雜污染物;其次,對于一些油品的蒸發量較大,如溶劑油、石油等,這種情況可選用內浮頂油罐實施運輸,可減少蒸發損耗,也可有效杜絕環境污染,避免發生火災事故,保障油品運輸的質量與安全。
對于石油油品來說,由于其性質有較大區別,如果混合在一起,將直接影響油品的質量,甚至造成變質問題。尤其特種油、高檔潤滑油等,如果混合油品都可能導致質量下降。針對這一問題,應謹慎處理,結合不同油品的性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專門的油泵和管線,如油品的性質不同,盡量減少共用設備;如條件有限,則必須徹底清理油泵和管線之后,確保沒有油品殘留,才能使用同一設備;另外,如果能夠使用蒸汽清潔方法,可極大降低殘留量,之后選用擬輸送的油品小樣沖洗油泵和管線,保障設備內部清潔。
油罐作為油品儲運的重要載體,保障油罐的質量,非常重要。改良油罐,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其一,在油罐中安裝噴淋水裝置,通過噴水起到降溫作用,保證油罐內外溫度均勻;尤其在夏季溫度較高的時候,油罐噴水之后管壁上不斷有水流動,就可帶走管壁的熱量,降低空間溫度,既可避免油罐的內外溫度變化、也可避免運輸過程中的晝夜溫差過大。其二,在油罐的表面涂抹一層特殊的涂料,可將油罐吸收的太陽能反射出去,控制油罐的溫度,減少蒸發損耗。同時,涂料還能確保油罐表面不受大風、雨水的侵蝕。從大量的實踐結果來看,涂料的顏色不同,對光的吸熱程度、反光程度也有所不同,尤其白色涂料的反光性能最佳,是優先選用的涂料顏色。其三,應用集氣罐也能有效降低蒸發損耗。將存有同樣氣體的油罐利用管線連接,再與集氣罐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運行系統。在運輸作業過程中,集氣罐與油罐之間進行蒸汽交換反應,這樣油罐中的油品就不會揮發到空氣中,有效減少了呼吸損耗。
在油品儲運過程中,液面的下降非常快,空氣會通過罐體的呼吸閥進入油罐中,與油品混合在一起,沖散了油品的蒸汽濃度,此時油品蒸發速度加快,且油品質量造成影響。為了杜絕這一問題,可在呼吸閥的下方安裝擋板,這樣即使空氣進入呼吸閥,也會經過阻擋無法接觸油液面;經過擋板的折射作用,空氣就會投入油罐的內壁四周,不會對油品產生影響;如果新鮮的氣體進入油罐內,通過擋板的作用,會快速地分散到罐體四周,當罐體向外呼出氣體時,上層濃度小、質量輕的氣體會優先吸出,有效控制了蒸發反應。目前,由于該種方法在油品儲運過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損耗,已經在實踐中大力推廣。
做好油品儲運過程的質量管理工作,人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有優化操作程序、提高管理積極性,才能保證儲運過程的順利進行。首先,定期查看油罐設備是否靈活,是否發生堵塞、滲漏或銹蝕等問題;包括油罐的自動化裝置、計量口、呼吸閥等,都需要定期保養,才能保證處于正常狀態;其次,對油罐運輸的管線進行查看,如果發現問題或者存在安全隱患,需立即采取處理措施,避免發生油品污染、漏油損失等問題;再次,在裝油過程中,注意控制油面高度;在卸油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流程,保證卸油干凈、沒有殘留,且沒有出現冒油、漏油現象;最后,完成卸油工作后,需要對油罐的底部進行清理,為下次使用做好準備。
由上可見,各種油品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支持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資源。但是在油品儲運過程中,經常發生油品損耗、變質問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因此,客觀分析油品儲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強化質量管理,是提高油品出庫質量、預防變質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李供法.油品儲運過程中油氣揮發問題的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16).
[2]桂霞.淺談油品儲運過程中的主要環保問題與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6).
[3]于劍青.淺析怎樣減少油品儲運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問題[J].中國科技縱橫,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