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灝(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 成都 610500)
曙4-7-14塊構造上處于遼河斷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東與曙光古潛山相鄰,構造面積約4.18km2,主要開發層系為下第三系沙河街組四段上部的杜家臺油層。油藏埋深1200~1500m,油層分布受構造、巖性影響,為巖性構造油藏,該塊杜家臺油層無邊底水發育。原始地層壓力為15.11MPa,飽和壓力9.69MPa,原始氣油比為46m3/t。
從重礦物組合、穩定系數及成熟度指數、砂巖等厚圖等方面進行分析認為,杜家臺油層的沉積物源方向主要在西及北西方向,物源區為西部老山,沉積物主要由西部的曙一區、曙三區入湖,同時四區北東方向的曙古潛山在初期也為杜家臺油層的沉積提供了部分物質基礎,形成了快速堆積的扇三角洲沉積。
杜家臺油層沉積前,曙光地區地形起伏不平,部分潛山出露水面,遭受剝蝕。初期正值遼河裂谷張裂的初始階段,構造運動比較強烈,盡管下伏高升油層的沉積起到了一定的填平補齊作用,但仍顯示出凸凹不平、陡緩不一的古地貌特點。當時的古地形坡度約為3°~5°,在此背景下,來自西部老山的碎屑物質在季節性洪泛事件中向東及南東方向搬運、沉積,形成儲集性能良好的儲集體。曙4-7-14塊儲集體的形成與整個曙光油田儲集層的形成同步,也是在斜坡形成及構造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中-薄層細碎屑巖儲層。
該區杜家臺油層為一套中-薄層灰、褐灰色泥巖、頁巖不等厚硬砂質長石砂巖、粉砂巖及鈣片頁巖、油頁巖組合。該區重礦物組合為鋯石、石榴石、綠簾石、白太石、鈦磁鐵礦等,與西部老山母巖性質相似,進一步指明了物源方向為西部山區。
巖心觀察表明,在細粒砂巖中見有交錯層理和斜層理,粉砂巖中沉積構造比較豐富,主要有交錯層理、斜層理等,并含有大量的泥質條帶、泥礫等,具攪混構造,泥質粉砂巖中發育波狀層理和水平層理,泥巖中主要發育微細水平層理。沉積結構、構造反映出該區前緣沉積為主的沉積特征。
通過測井曲線對比,4-7-14塊杜家臺油層自然電位曲線形態主要有齒狀或弧型、箱型、似箱型、鐘型、似鐘型、漏斗型、指狀。
根據沉積相特征,進一步可分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間微相、河口砂壩微相、前緣薄層砂微相和前扇三角洲亞相。
曙四區杜家臺油層主要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而本次工作區則為扇三角洲前緣端部薄層砂和前扇三角洲泥巖為主的沉積,少數小層為扇三角洲河口砂壩沉積。
杜家臺油層是在下伏低平泥巖沉積后逐步水退情況下發育起來的。沉積物主要由曙4-9-9井等幾個部位搬運該區進行沉積,杜Ⅲ10—6號層沉積時期,該區沉積幅度很小,僅在4-7-14塊西部接受了前緣薄層砂沉積,薄層砂砂體局部連片分布或呈透鏡狀分布,砂巖厚度一般均小于2.0m。杜Ⅲ5號層沉積時期,沉積作用增強,碎屑物于4-8-12井一帶和8-016井附近兩個部位沉積,砂體分布范圍較前期沉積明顯增大。杜Ⅲ4—3號層是該區杜Ⅲ油層組儲層最發育的時期,沉積物由北西方向沿08-12井和7-019井等兩個部位搬運、沉積,形成了該油組相對發育的河口砂壩砂體,砂體分布面積較大,砂體單層厚度有所增加,全區除少數井沒有砂巖外,其余各井均有分布。
杜Ⅲ4—3號層沉積后,該區水進,物源供應不足,接受了一套灰、綠灰及褐灰色泥質巖沉積(即筆架泥巖),僅少量零星分布的透鏡狀薄層砂體。
繼杜Ⅲ2—1號層沉杜Ⅲ4—3積后該區形成了由湖退作用而發育起來的杜Ⅱ8—11扇三角洲前緣河口砂壩砂體和前緣薄層砂砂體。早期杜Ⅱ11號層沉積時期,碎屑物由北西方向的08—12井、08—14井及8—018井三個部位進入該區沉積,形成了三個河口壩砂體,每個砂體一般由三~五個葉狀體組成,延伸長度約為700.0~1400.0m,砂體單層厚度一般1.0~2.0m。
隨著湖退的繼續扇三角洲繼續發育,杜Ⅱ10—8號層沉積時期前積作用更加明顯,物源豐富,搬運營力強,沉積規模大,砂壩砂體遍布全區,多個葉狀體相互連接疊加,單個葉狀體寬約250.0~300.0m,延伸長度大于1.5km。沉積物主要沿08-12井處、8-14-08-14及8-018-8-016井三個部位搬運、沉積,沉積厚度大,單砂層厚度一般1.0~3.6m,最大厚度9.2m。而且杜Ⅱ8號層時期在工區的北西部發育有河流特征的分流河道沉積,但延伸距離很短。杜Ⅱ8—11號層沉積后該區逐步水進,僅有少量透鏡狀薄層砂體,多數地區則被泥巖所復蓋。
杜Ⅱ4號層沉積時期,曙光地區沉積作用再次加強,沉積物由08-012井處進入該區,發育一個北西南東向展布的砂壩砂體,其厚度一般為1.0~2.6m,最大4.8m,其他地區均為薄層砂砂體,杜Ⅱ3號層時,沉積作用減弱,僅在工區西部以育前緣薄層砂砂體,其它地區均為泥巖區。
杜Ⅱ油層組沉積后期曙光地區再次水進,接受了大套的灰、綠灰色及褐灰色泥巖沉積,杜Ⅱ1—4扇三角洲消亡。
杜Ⅰ油層組在該區沉積厚度很小,砂體很不發育,僅在個別小層接受了薄層砂沉積,絕大多數小層則為湖相泥巖沉積,末期整個曙光地區大規模水進形成了分布穩定的泥巖、油頁巖及白云質灰巖等特殊巖性成為全區的一級對比標志層。
曙4—7—14塊杜家臺油層的沉積特征體現在:曙四區杜家臺油層主要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受沉積環境制約該區沉積規模較小,砂體發育程度相對其它區塊差,且主體砂巖一般均分布在工區的西半部;縱向上由下到上基本上由三個扇三角洲河口砂壩體迭加而成,即杜Ⅲ油層扇三角洲體、杜Ⅱ5—11號層扇三角洲體和杜Ⅱ1—4號層扇三角洲體。杜Ⅱ8—11號層是該區沉積幅度最大、儲層最發育的主力層。各個扇三角洲體的形成都經歷了湖退前積—湖進退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