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俊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1)
黨的十四大后吉林省進入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在這個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吉林省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的較快發展,同時也對吉林省人才就業和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省國有成分一度占社會經濟的很大比重,然而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就業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企業為了自身發展減員增效,使得國有企業的就業渠道明顯縮小,很難大量吸納畢業學生,代之發展的是非公有制經濟企業。這些企業主要包括股份合作經濟、聯營經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投資公司和外商投資公司、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等。這些非公有制經濟的就業吸納能力呈逐年上升態勢。
由于經濟轉型,就業大軍的主流轉向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對人才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要求更高,企業與院校和關系也更加密切,訂單式培養、定向式培養、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等多種模式更加深了企業與院校間的合作,這種密切合作的關系推動了職業教育的集團化。我國在20 世紀90年代初,伴隨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以相關院校與合作企業為主體,以行政區域或行業領域為劃分原則,以相互促進、利益共贏為基本共建原則的職教集團也開始在我國沿海城市孕育而生。
吉林省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主要以區域化、行業化、校企合作模式為主要特征,職教集團的在類型與層次發展上呈現多姿多態的特點,吉林省職業教育集團主要有吉林化工職業教育集團、吉林北方旅游職業教育集團、北方冶金職業技術集團、吉林鐵道職業教育集團、吉林農業職業教育集團五家。模式按照學校、企業及其它實體所處地域位置及其隸屬關系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區域性集團化辦學。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地理位置、辦學活動空間和服務空間大例如由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主導的吉林北方旅游職業教育集團、北方冶金職業技術集團:二是行業性集團化辦學。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有行業性企業或企業集團參與、行業提供支撐服務例如吉林鐵道職業教育集團:三是區域性與行業性相結合的集團化辦學。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牽頭單位可以是一所職業院校.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主管部門吉林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和吉林工業職業教育集團。
(1)促進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集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對接行業要求、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宗旨,以校際合作為基礎,以校企合作為依托,以專業發展為紐帶,以化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各自的優勢,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校企和校際之間的相互融合,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從而整體提高職業院校的競爭力,充分發揮群體力量、規模效應和組合效應,進一步打造吉林省職業教育的品牌,提高吉林省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更好的為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促進人才就業和師資培養 通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加強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進職業院校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促進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企業實行準確對接,形成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為成員院校學生實訓及專業教師培養提供支持,為成員企業職工培訓和技術創新做好服務,使院校辦學和企業經營獲得雙贏,以此提升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
同時為職業院校學生實驗、實訓及教師培訓提供平臺,為學校間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創造條件。職業教育集團內、外部的專業研究及學術交流活動以及廣泛開展服務領域內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學習和研究,對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吉林省的經濟轉型對為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指明了政策性和經濟性的方向,同時吉林省職業教育集團也為吉林省的經濟轉型提供了人才支持、技術支持和教育支持。
[1]呂揚.陜西省組建五大職教集團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N].陜西日報,2008-04-12.
[2]崔永華,張凱.職教集團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以江蘇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