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大慶油田第三采油廠第五油礦 黑龍江省 大慶市 163000)
隨著油田采油工程新技術的研發與實際運用,使得原油產量與注入量的生產任務有效的達標,并且對于油田整體含水率及遞減率的控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當油田開發進一步深入時,所有油田各開發階段中都不可避免的會面臨一些問題。為了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有關技術人員應度采油工程的技術予以改進,運用各類先進高效的技術對油田開發階段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處理,從而推動油田持續不斷的生產。
由于油田實際開發過程中常常會發生一些新問題,所以要求油田技術人員應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對采油工程的技術加以完善,處理好各類技術難題。現階段,國內油田開采中面臨的突出難題是含水量高的油田與低滲透率的油田開發、灘海油田建設、稠油與超稠油油田的熱力開采改善等各方面。實踐生產操作過程中,有關技術人員應切實處理好以下幾類問題:合理降低油田生產成本,保障原油較高的采收率;對處于地質復雜環境下的油田水平井及復雜結構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適當改進深部調劑技術;推廣宣傳液流轉向技術;保證低滲透油田完井及其產量;貫徹落實稠油火燒油層技術和稠油非熱采技術;節約地面集輸系統成本;積極開發與有效應用深井和超深井。
首先,對于因含水率上升而造成的產量降低問題,應通過各類匹配的方法加強各品質油層的處理,將具有疏導作用的方法運用到較差的油層中,有效提高其注入量;在品質高的油層方面,應保證注入量的合理性,存在于井內的流體與地層間匹配性要好,強化油層保持措施。倘若油層具有較明顯的薩零組水敏性,那么應科學的采用注氣開采技術,將液態二氧化碳和氮氣作為基本注入物質,發泡劑首選甲氧基氫氟代乙烷,以使氮氣泡沫存在于液態二氧化碳中,我們通常稱該方法為干式壓裂技術,此技術最顯著的優勢是提高粘度、保證液態的完好性。當出現驅替液重力作用時,厚油層中的剩余部分會在油層上部全部集中起來,這樣油層頂部就會存在大量的正韻律油層中的剩余油,采用深度調剖和可調層分采等技術對正韻律油層的下方進行嚴密的封堵,從油層深部通過深度調剖技術進行封堵,以此使續驅替液流的方向發生改變,接著通過頂層水平井、多分支復雜結構井、水平鉆孔技術對回收頂部的剩余油予以開采。
其次,對于老油田的開發利用深入研究,以避免浪費情況,這在油田持續生產發展中是必須處理的問題。實際中,利用增強單井產量和使用葡萄花層控水技術保證老油田產量穩步上升。對于成本節約方面,應注重發展完善裂縫和重復壓裂、控縫高壓裂技術,充分運用傷害性小的壓裂液,這不僅能夠減少施工液的使用,而且成本還得到了降低。大力推廣低滲透油田清水壓裂技術、低分子量聚合物壓裂液、酶破膠劑添加劑、低密度支撐劑,有效防止壓裂液對油層造成損害。
當前,按照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及現代石油工業發展情況,油田工程技術發展過程中將增強采收率與效益最大化作為了總目標。各大油田開發過程中除了要關注短期利益,還必須時刻站在長遠發展角度上,結合自身實況開發匹配的具有較高實效性的技術。
開發分層段開采技術;油田通常存在較多的相砂巖油藏含油層,不過油層加品質差距顯著,并且彼此干擾。因此針對各類油層,研發了眾多的分層注入、分層處理、分層開采、分層檢測、分層改良采油新工藝,使得油層更加的穩定,產量急速提升,應推廣與發展該技術。
構建油層監測系統,認真監測與深入分析油層壓力、產量清、分層注水量,及時了解剩余油的分布情況,以保證開采措施的有效使用。
將井控技術運用到天然氣開發中,天然氣開采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壓力、產量,同時存在多種酸性腐蝕氣體,因此我們要致力于研發酸化壓裂增產、機排、井筒防腐等采氣工藝技術。高度重視凝析氣藏開采加強相態研究工作及構建地下儲氣庫。
對油田開發階段性規律加以研究,特別是改良中后期的生產技術,充分了解該階段的地下情況,通過各類作業方式進行合理調整。對于高含水期的砂巖油藏,應做好加密井網、及時轉抽及用電泵提液工作,以確保高產期的穩定性。高含水期中,應實現控水穩油目標,擴大波及體積。對于低滲透油層,應通過提高整體壓裂技術水平來增強產量,運用無抽油機、小套管、無油管等開采方式以減少采油流程與地面流程,開發多邊際油層。
綜上所述可知,要想保證油田持續健康發展,除了要解決好技術難題外,還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資源緊缺下,國內石油企業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研發探索能夠在各類油藏中有效使用的現代化技術,貫穿落實各有關政策,大力推廣與宣傳各類核心技術。
[1]左參.油田建設中采油工程方案設計的探討[J].油田、礦山、電力設備管理與技術,2010,07.
[2]蔡桂如.油田采用工程技術難題分析[J].石油鉆采工藝,2008,07.
[3]林芬.大慶油田采用技術發展方向分析[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9,06.
[4]任厚毅.采油工程“升級”做大儲量動用“蛋糕”[N].中國石化報,2009年.
[5]幸福.提升開發水平提高經濟效益[N].大慶日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