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利(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北采油廠 陜西 延安 717300)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化驗室中廢液處理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由于廢液是化學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數量雖小卻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化驗室必須加強對廢液的管理力度,按廢液化學特性以及類型對其進行分類,存放在具有統一規定的、具有封閉性的容器內進行定期的收集,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處理或回收利用。
在對化驗室廢液進行收集和處理的時候,由于不同種類的廢液之間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有毒有害物質進而導致事故的發生。為了避免此類的情況的發生,就需要在收集處理時嚴格遵守以下處理原則:
1.在對廢液進行收集的時候,要求按照廢液類型及特性選擇規定類型的貯存容器。
2.要保證貯存容器的干凈,避免交叉反應而導致有毒有害物質產生。
3.嚴禁對廢液進行混合貯存,從根本上避免由于劇烈化學反應而造成的事故發生。
4.在對廢液進行貯存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封閉性強的貯存容器,避免廢液汽化后氣體的溢出。
5.在對廢液進行貯存的時候,應在容器上對廢液的成分、貯存日期以及種類進行明確標注,保證標注的正確性。
6.在對廢液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要按照要求將廢液放置在指定的場所中,還要注意對其進行及時處理,達到相關標準之后才能進行相應處理或排放。
在對化驗室無機類廢液進行收集或處理的時候,主要通過物理過程或化學反應對廢液中的有害物質進行轉化、回收以及分解成為低毒或無毒的化合物。
1.含氟廢液
在對含氟廢液進行處理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運用鈣鹽沉淀法。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主要就是將石灰粉或是石灰乳加在廢液中,對廢液中的酸度進行中和,還要向其中加入適量的CaCl2或Ca(NO3)2等可溶性鈣鹽,促使廢液中存在F-能夠進和在Ca2+發生化學反應,生產沉淀物CaF2然后對其進行去除。在化驗室對含氟廢液進行處理的時候,只需要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石灰乳,然后將其放置一夜之后對它進行過濾。如果在處理的時候還想對氟的含量進行進一步的降低,就需要用陰離子交換樹脂作進一步的處理。
2.含汞廢液
在化驗室中,含汞廢液具有極強的毒性,如果進入人體就有可能造成累積性中毒的情況,對神經系統以及消化系統造成一定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廢液經過微生物的作用之后就會向有機汞方向進行轉化,具有更強的毒性。而在對有機汞廢液進行處理的時候,則需要將它分解為無機汞之后才能進行處理?;炇抑泄闹饕獊碓淳褪瞧扑榈臏囟扔嬕约皦毫τ?,其中造成含汞廢液產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對汞進行測試的標準溶液。如果溫度計等出現了碎裂情況就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收集,暫時存放在有水的容器中,然后將三氯化鐵稀溶液或是硫磺粉灑在地上,等到其干后進行清除。
3.含鉻廢液
含鉻廢液中的Cr(VI)是以鉻酸根離子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極強的毒性,容易被人體吸入積累,對人體的黏膜、皮膚以及消化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害,從而導致潰瘍、黏膜發炎、肝腫大以及腎炎等病害的發生。在化驗室中,含鉻廢水主要是運用鉻酸洗液對容器進行洗滌之后的一些殘液累積,還有少量是在實驗過程中而產生的。含鉻廢水在處理的時候最大的允許排放濃度為0.5毫克/升,在酸性的條件下,含鉻廢水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因此將亞硫酸氫鈉、廢鐵屑、硫酸亞鐵、二氧化硫以及水合肼等還原劑加入其中,就可以將Cr(VI)向著Cr(III)進行還原,然后在其中放入堿,對它的pH值進行適當的調節,促使Cr(III)向著沉淀物Cr(OH)3進行轉化,就可以對其清液進行排放,最后將沉淀物干燥處理之后可以對其進行綜合利用或采用培燒法進行處理,將沉淀物與煤粉或是煤渣放在一起進行焙燒,然后就可以將所殘留的鉻渣進行填埋處理。
4.含鉛廢液處理
鉛及其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毒性,易對人和環境造成污染和傷害,鉛進入機體后對神經、造血、消化、內分泌等系統產生危害,造成鉛中毒?;炇抑挟a生的含鉛廢液可用石灰反應法處理,具體做法是:向廢液中加入石灰粉,調節PH值至堿性后使之形成氫氧化鉛沉淀,加入凝聚劑硫酸鉛使沉淀分離后,對鉛沉淀物進行填埋處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化驗室中廢液處理問題逐漸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在化學實驗中產生的廢液雖然數量不多,但是種類龐雜,組成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大多含有有害物質,如果不能對其進行良好的處理,就有可能對人或環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化驗室要加強對廢液的管理力度,嚴格遵守化驗室廢液處理原則,防止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環保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1]羅艷珍.淺析化驗廢液的處理[J].能源與節能,2013,22(10):192-193.
[2]云梁.關于高校實驗室廢液的管理與處理方法探討[J].新疆農墾科技,2011,29(15):108-109.
[3]王琴;李春新;韓慶榮.化學實驗室廢液處理方法的研究[J].甘肅石油和化工,2011,29(15):122-123.
[4]程金榮.化驗室無機類廢棄物的處理[J].科技與企業,2013,21(0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