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性、特殊趣味性等使工業旅游成為21世紀旅游中新的熱點。工業旅游在區域產業協調也轉型中更有其重大作用,尤其對于工業城市的永續發展,工業旅游可使工業以全新的姿態和品位發展,也可發展旅游業,促進區域社會和諧。涪陵區可選擇的模式應當是以區域一體化模式為總領,多種工業旅游發展模式為具體途徑。
關鍵詞:工業旅游;園區;涪陵;旅游發展
一、工業旅游研究概述
近年來,國內工業旅游發展迅速,而國內工業旅游的研究則相對滯后。以 2013 年 12 月底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數據庫為基礎,分別對國內外工業旅游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可以分為工業旅游的基礎性研究、工業旅游發展的整體與個案研究,涉及到工業旅游內涵、類型、模式,發展策略等的研究。工業旅游是以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工業設施、生產場景或遺址、勞動對象、勞動產品、企業(行業)文化等作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滿足游客休閑、求知、娛樂、購物等提供多方面的需求,以實現工業旅游經營主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形象效益的旅游形式。
二、涪陵工業及旅游業發展現狀
涪陵已超過百年的工業發展史,鑄就了涪陵工業的歷史積淀和區域性輝煌,形成過曾有全國影響力的“涪陵現象”,出現了燦然盛開的工業“七朵金花”。雖然后來又經歷了產業轉型過程中的低迷期,但涪陵的經濟區位、工業優勢使得重慶總的部署依然尤其看重涪陵工業。涪陵的工業在空間上形成了由點向軸線再到網絡的成功過度。現在主要形成來了“326”的戰略和格局。
“3”即發展三大園區:涪陵工業園區主要有醫藥食品、裝備制造、高端鋼材、石油化纖;白濤化工園區依托化醫集團、建峰化工、華峰工業園等項目,打造現代煤化工、天然氣和氯堿化工產業集群發展;清溪銅鋁特色工業園區充分發揮電力資源富集優勢,依托東升鋁業等企業,構建銅鋁冶煉及深加工產業鏈。“2”即建設兩大基地:建設船舶建造基地和建設能源保障基地,加快實施采用第三代技術的大型清潔能源、疆煤入渝儲運基地、熱島綜合利用等項目。“6”即培育六大支柱產業:培育醫藥食品、裝備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纖、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六大支柱產業。
涪陵旅游業發展是涪陵較周邊區域的短板,也是涪陵產業失調的重要原因和抓手。涪陵旅游業主要呈現出:人文旅游資源品味獨特、自然資源體量適中、組合較好,接待設施數量質量都需提高,旅游企業亟待優化的,集散功能正在完善,政府旅游視角全面關注,大手筆戰略開始實施,涪陵旅游正步入春天,涪陵旅游正需要從旅游產品的種類、質量,服務設施的全面提升, 政府的全新大視野,企業的不甘落后的積極進取,市民的旅游目的地化素質提升。
三、涪陵工業旅游現狀分析
涪陵工業旅游發展可謂工業旅游發展的初期,呈現出資源較多、開發太差,產品單一、數量奇少,游客接待不足,社會影響力不夠等特點。目前只有兩個不太成熟的工業旅游觀光產品,即太極工業園區的廠區開發了簡單的廠區觀光路線,配備的導游和產品本身都需要大力提升;“816“核軍工洞遺址觀光,開發上也催在諸多問題,加上基建的不匹配和區域旅游整體的落后,使得“816”也遠未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四、涪陵工業旅游發展構想
1.涪陵工業旅游發展的空間布局。總體上形成全“一城、三園、六軸、兩地、兩區”的空間布局。“一城”指主城區域,作為涪陵工業旅游主要的集散地,綜合休閑體驗地,綜合購物休閑地,需大力結合城市旅游,凸顯文化符號,增加休閑體驗,有榨菜元宗邱家大院、有太極工業園及附屬;“三園”指涪陵工業園區、白濤化工工業園區、清溪銅鋁特色工業園區,做到生態園區的高標準和景觀視覺;“六軸”為六大支柱產業構成的工業觀光軸線,分別體現各工業的安全、高效、科技;“兩地”為船舶建造基地、能源保障基地;“兩區“為涪陵榨菜工業文化精品展示區,集合榨菜產業的種植基地、粗加工廠區、深加工現代工業區、榨菜博物館等;“816”核軍工洞三線工業文化遺址展示區。
2.涪陵工業旅游發展的模式選擇。涪陵工業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均以工業見長。模式上可以區域一體化模式為總領,以綜合景區模式為主要形式,以生態工業園區為基本形式,以博物館模式為補充,以綜合休閑購物中心模式為重要集散形式,以節慶模式為亮點。
3.涪陵工業旅游全面發展的舉措。以系統的觀念統籌全區工業旅游發展,政府全面搭建平臺,整合營銷,將工業旅游和城市營銷捆綁。以榨菜文化體驗區、816核軍工洞遺址體驗區為主要品牌,以紅星造船工業展示區和南岸浦舊碼頭水泥工業文藝區為重要吸引物,以城區一遍為工業旅游綜合休閑體驗區,三大園區為生態工業園區,六大支柱產業區為工業旅游線路的主要節點。城區打造綜合休閑體驗區,游客集散區,購物體驗區,結合城市旅游全面構建硬軟件設施;三大園區均以生態工業園區為目標,實施清潔生產,全過程透視,改變工業重污染的固有認知,形成科技改變生活的理念。在各大功能區里開展工業旅游創意項目,做到主題突出,創意顯現,人文內涵豐富,體驗性彰顯。
參考文獻:
[1]張世滿.工業旅游開發簡論——以山西為例[J].經濟問題,2006(12).
[2]李蕾蕾.Dietrich S. 中國工業旅游發展評析:從西方的視角看中國[J].人文地理,2003(6).
[3]謝紅彬,高玲.國外工業遺產再利用對福州馬尾區工業旅游開發的啟示 [J].2005(6).
[4]趙勇.中德老工業基地工業旅游發展比較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6(4).
[5]黃芳. 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探析[J].人文地理,2004(1).
作者簡介:于婷婷(1982.1- ),女,四川資陽人,長江師范學院教師,主研方向:旅游規劃、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