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起,2014年儲蓄國債第一期、第二期開始發售,和以前“秒殺”的情況不同,此次國債的人氣有所下降,直至4月14日上午部分代銷銀行網點仍有儲蓄國債第二期少量份額。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債人氣下降與目前銀行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居高不下有關,市民的選擇余地大了,國債也就沒有那么搶手了。
“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的,沒想到真的買到了。”14日上午,南昌市民張大爺在某國有銀行轉存自己的退休金時,隨口一問是否還有國債可買,最終一筆剛剛3年到期的2萬元存款買成了國債。
此次兩期國債全國最大發行總額為400億元,其中一款期限為3年,票面年利率為5.00%;另一款期限為5年,票面年利率為5.41%。
為什么前兩年火爆場面不見了呢?我們買還是不買國債呢?其實買國債的理由也不少。
國債信譽最佳 收益穩定放心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于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理財產品高收益低風險不等于無風險。近年來,理財產品的競爭基本上體現為市場價格的激烈比拼,哪里有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存款就搬向哪里,投資者也習慣了剛性兌付下的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不過,投資者需要對此有清醒認識。
首先,雖然各產品名稱都為“理財產品”,由于不同種類的產品對應的基礎資產不同,個別產品在個別時點的風險已經不亞于證券市場的投資。
其次,理財產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產品說明書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預期收益率或者最高收益率,由于投資者專業知識缺乏,加之有的銀行有意或無意地回避或誤導,尤其缺乏“將適合的理財產品在適合的營業網點由適合的銷售人員銷售給適合的客戶”,常常誤將預期最高收益率理解為產品最終收益率,忽略了對潛在風險的比較,認為通過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根本不存在信用風險,形成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由銀行剛性“兜底”的錯誤預期。其實,即使是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不等于無風險,理財產品會有虧損,有的甚至連本金也難保,由于每個人的年齡、性格、收入、消費習慣及風險承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期望高收益就必定要承擔較高的風險。
在風險問題上,有理財經理坦言,盡管有一些互聯網金融或銀行理財推出高收益來誘惑客戶,銀行理財產品并非都是保本保息型,不僅存在潛在的風險,而且已經出現個別產品不能按時支付利息,甚至本金都損失的案例,而國債的安全性絕對是最好的。
銀行儲蓄的風險也悄悄來臨。現階段,銀行還是以國家信用為背書,在存款保險制度缺失的條件下,國家實際上承擔了隱性的擔保責任。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加速,商業銀行有面臨破產可能,由保險公司來保證儲戶的存款不受損是一個發展趨勢。近日,央行發布了《2013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文中提到當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已經形成共識,可以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醞釀了20年之久的存款保險制度終于“胎動”,對銀行以及儲戶而言,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消息稱,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將先由央行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由各家銀行上繳保費。每個銀行賬戶保險上限初定為50萬元人民幣。專家表示,實施存款保險制度,銀行必須向存款公司繳納一定的保費,會增加銀行的運營成本,但相對而言,內部風控成本將會有所降低,對于儲戶來說是利好的消息。某國有銀行的相關人士也表示,對于儲戶而言,當前是否利好不能急于判斷,但是最大的利好因素則來自利率市場化之后,儲戶可以自由選擇利率較高的銀行進行存款。
央行報告指出,在存款保險制度缺失的條件下,國家實際上承擔了隱性的擔保責任,容易導致商業銀行缺少風險約束機制,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過度投機。央行重申,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銀行業在確定存款利率方面的競爭加劇很可能導致銀行利潤下降。最終,競爭可能導致某些小型銀行破產。
收益相對較高沒有空檔焦慮
5月發行的5年期電子式儲蓄國債利率為5.41%,每年支付利息,考慮復利因素,實際收益更高。對于保本保收益的國債而言,這是一個可以確定的數字。電子式國債和當前的余額寶、銀行理財相比,國債的投資期限明顯較長,但平均收益率相當,對于有足夠閑置資金而非零錢的保守型投資者,顯然是比較合適的。
當然,有人會擔心市場的利率是否還會明顯上升,而購買后的國債利率在續存期是固定不變的。
有專家認為,對于這一問題,就國際經驗看,將主要圍繞實際利率水平展開。以美國為例,一年期國債實際利率水平從1981年開始轉正,最高到1984年的6.6%,而后開始逐漸回落,20世紀90年代穩定在2.5%左右的水平,可以說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實際利率攀升給美國經濟的轉型和繁榮提供了有利的市場保障。
現階段國內的情況是,經歷了半年左右的調整,以一年政策性金融債的收益率為例,扣除物價因素,目前的實際利率也已經接近2.5%,這是除2009年物價負增長以來的歷史新高。那么明年實際利率會不會像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那樣繼續上躥?這一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傾向于“不會”的可能性更大。
對于傳統銀行理財,有不少市民坦言,每一款銀行理財產品結束后都會面臨一個空檔期,其間如果找不到新產品馬上對接,肯定會有利息損失,如果是每次都購買3個月的理財產品,每期空檔期為5天,那么實際的年化收益等于下降了約0.3%。有時還可能出現由于購買額度限制一時購買不到而“雪上加霜”的現象,相比之下國債理財屬于無縫對接,沒有時間差。
鑒于國債收益既安全又穩定,而且實際收益相對較高,穩健的投資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資者,用20%左右的金融資產配置國債應該是不錯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