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方案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通過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來達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其本質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為旨歸。本文試從多個角度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拋磚引玉,期待引起大家的共鳴。
【關鍵詞】思辨能力;培養;史鑒功能
所謂“思辯”,顧名思義即思考辨析辨別,是一種理性思考的過程。歷史思辯能力就是能夠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歷史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現實問題,做到歷史聯系現實,并服務于現實,從而解決現實問題。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有以下體會:
一、依托知識結構、生活體驗,再現歷史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曾經這樣講到:“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道教材的幾個段落,了解哪幾個事件、幾個人物;而是要以此為載體來認識時代與社會。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更多地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歷史、反思歷史,思考未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
比如說:我在講解《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課影響內容時,就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角色體驗:假如你是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農民、資本家、法西斯分子、政府及其代表,在遭受這場危機時,你分別會有怎樣的想法和行動?問題提出后,讓學生從五個角色中自主選擇,同學們躍躍欲試,積極思考。然后,他們站在所選角色的立場上,運用角色語言,談體會,說看法。這樣,本課的教學重點自然就輕松掌握了。通過角色扮演,來“重現”歷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而且還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主動去分析和把握歷史人物的處境、立場、態度,加深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認識;還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增強他們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質,培養創新精神。角色扮演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寬廣平臺,思考、分析、歸納、表達,學生的各種潛質被挖掘出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實現師生情感的“共鳴”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所以說歷史教學這個“大舞臺”上,老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演員)共演一臺戲。老師應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描述歷史長河中的千變萬化,通過創設時代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交融,引起學生共鳴的目標,最終在感性認識中獲取理性知識。
例如:在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一節時,先描述民族資本主義如何呈現春天,接著在這一副繁榮景象之后卻是不斷的衰弱、萎靡。然后我以《二泉映月》的音樂為背景,讓學生深深體會主人公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抗爭的感情。正如中國的民族工業一樣,那種艱難、曲折、百折不饒的發展歷程。最后我自然得出結論:民族資本主義要得到健康的發展,必須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學生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鐵一般的教訓,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再一次認識到現在美好生活的不容易,應該好好珍惜!
三、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由于我們的學生處于升學壓力的高中階段,時間緊,進度要快,所以我們教師基本上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很少甚至基本不給學生提問或回答,總感覺浪費時間,而學生自己久而久之,也缺少主動提問的積極性。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也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為了盡可能糾正這種不好的傾向,我在授課過程中刻意設置一些內容,來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我最近講到《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課中關于西方建立“福利國家”內容時,提出了這一開放性問題:“給總理的一封信:了解了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的發展后,在我國建立和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方面,向總理提出你的認識和建議。”并加以配合很多圖片和材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漲。就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會嘰嘰喳喳提出許多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甚至有些同學還相互辯論起來,所以我就寧可犧牲一點上課的時間,哪怕是沒有完成本課的教學進度。
還有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現在帶的高一四班,當然是英才班,學生素質相對而言比較高,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就是主動向老師提問題,更多的是真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看著他們把老師堵在教室外面,這才是想學的表現呀!成績那也是年級頂呱呱的。
當然,如果有更多可能的話,我們應該讓學生走出狹小的教室,走進社會,出去發現問題,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探究機會,真正體驗世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四、突出史鑒功能,實現歷史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不休止的對話,是過去與現在有著深刻聯系的一根紐帶。但畢竟歷史離我們太遙遠,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有“紙上談兵”的感覺。而現實問題的形成不是瞬間產生的,是有深刻歷史根源的。所以我們在講述歷史知識的同時可以穿插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現實“熱點”問題,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盎然。
例如在講唐太宗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內容時,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特別是對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使統一多民族的中國進入鼎盛時期。同時我會和學生一起聊到最近云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這種血腥的砍殺無辜群眾,對社會危害甚大,一定要高壓嚴打任何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絕不容懈怠。同時也要教育學生,畢竟少數的暴力恐怖勢力不代表全體新疆人民,新疆人民還是很熱情,爽朗,好客,真誠的;在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光輝業績和清政府設置臺灣府的這段歷史時,我又向學生介紹了陳水扁、呂秀蓮等臺獨分子的丑惡嘴臉。通過史實來證明西藏、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過事實揭露當今世界某些反華勢力企圖制造新疆獨立、臺獨分子企圖分裂祖國的陰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方面去思考,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維護祖國統一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任何分裂祖國的陰謀都是不會得逞的!
總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鼓勵并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任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歷史教師的使命,同時也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沙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