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長鳳 劉法利
【摘 要】學生的成長,要靠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及學生自己等直接參與轉化學生工作的相關人員。要恪守培養教育的神圣職責,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逐步實現家校之間行動一致,信念一致,志同道合,真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起一個精彩的舞臺。
【關鍵詞】學校教育;班主任工作;心靈金橋;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的成長,不能只靠班主任一個人,要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及學生自己等都是直接參與轉化學生工作的相關人員。要形成一種“包圍”的教育環境,學生家長的力量是最為重要的。談到成長,人們自然想到學生的成長,作為互動一方的教師,恪守培養教育的神圣職責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家庭和學校是教育孩子的兩個重要陣地。因此,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逐步實現家校之間行動一致,信念一致,志同道合,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起一個精彩的舞臺。然而,面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喜悅與煩惱,盡管素質教育的心靈雞湯應有盡有,應試教育的戰略戰術也五花八門,可執教者們感到棘手陷入困惑的情況也是常有的。這就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探索關于寓教于樂的思維和途徑。
自己身為人母且從教多年,可以說關于教育方面的書籍沒少讀。僅就學生的教育來講,生活上關懷無微不至,學習上也是鼓勵加嚴厲的“呵護”,心中確實充滿了期望。可想而知在這樣的背景下,汲取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營養,針對的自然都是關于學生的成長,這樣“有的放矢”的讀書,難免就會有些急功近利。面對學生心理及學習上的起伏波動,感覺不但在學習上的敦促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就連溝通交流上有時也“話不投機”,將談話帶入僵局。
在困惑與無奈中,我讀到了孫云曉老師《與孩子一起成長》一書,深深地被“一起成長”四個字觸動。是的,我們只想到學生在成長,難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就沒有成長的課題嗎?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們的思維理念在向多元化發展,家長、教師的傳統說教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我們該怎樣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呢?孫老師在書中語重心長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二十一世紀兩代人應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架起通向學生的心靈金橋,從而才能走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誤區,變‘代溝為‘代橋”。孫老師的一席話,一語中的打破了舊的填平代溝的教育模式。事實上,“代溝”永遠是客觀存在的,靠填平的辦法無異于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只有架起一座橋梁跨越這條“代溝”,才能使天塹變通途。無疑,孫老師的“代橋”理論為現代教育配置了一把金鑰匙。
要架起這座“代橋”,我認為先決條件是需要“兩岸”必須有一個位置平行高低一致的基礎。也就是說,在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今天,一代人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已經在彼岸展示了新思維新觀念的凸起高度,而我們這些作家長當老師的,明顯的處于傳統思維理念的凹勢之中。所以要想架橋,這個凹勢必須要填平補齊,不然傾斜的“代橋”是架不起來的。實際上,當我們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好管”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學生們的許多思維理念確實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面,當我們面對信息化高科技一片茫然的時候,學生們已經成了我們的老師。我們應當勇敢承認這個凹勢的存在,不能繼續做信息時代面前蹩腳的“矮子盲人”。
怎樣補平這個凹勢呢?我認為,必須要把充實新知識更新傳統理念的課題,列入自己的議事日程,也就是說我們當老師也需要在學習中成長。實事求是講,充實新知識更新傳統理念,不象教書那樣得心應手順理成章,也不是讀上幾本書就能奏效。同學生的成長過程一樣,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照樣是充滿著喜悅與艱辛。幾年來,我嘗試著再做一回苦行僧,許多知識從零學起。自己身為一個步入中年的教師,除了閱讀大量的中外教育方面的文獻外,還從一加一學起走進了網絡,在這里不但填補了許多知識的空白,而且還利用網絡交流彌補了由于環境條件因素造成的與學生交流的欠缺;一向對傳媒文體不太感興趣的我,竟然也能和學生們侃英超、意甲、NBA,聊流行音樂了。這些,我并不認為是趕時髦充前衛,事實上,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溝通,就在兩代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金橋。有了這座橋,不但在建立健全人性人格上能引起共鳴,就連平時許多敏感的話題也無須再“苦口婆心”了。每當看到學生們從過去那種只聽不說的厭倦眼神,變成一種渴望溝通交流的眼神時,我心中就猶然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
我感覺,在許多事情上我們和學生溝通困難,其根本原因不是年齡問題,而是我們的凹勢造成和學生溝通缺少了平臺。一旦補平凹勢建起平臺,溝通往往就變得自然而簡單了。記得,有一次我批評了一個犯錯的學生,她雖接受批評但精神上卻總是低沉學習成績也在下降,我從網上看到這個學生發的帖子,明白了她心中的不滿和委屈,于是和她耐心溝通,使她不但消除了誤解而且學習上也進了一步。再有,過去和學生面對面溝通時,談話往往會陷入尷尬,我試著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結果許多面對面難以表達的肺腑之言竟然躍然屏上,許多誤解隔閡也迎刃而解了。我感覺,網絡信息時代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許多受環境條件限制約束的溝通交流在這里得到了補償,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時代的大潮勢不可擋,面對這一時代的天之驕子,任何回避現實的公式說教都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必須要從不認識到認識從不懂到懂,引導學生在網絡知識海洋中遨游,建立必要的防范規范意識豈不更實際?
幾年來的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因勢利導相互學習確實是寓教于樂的一條康莊大道。但前提條件必須是我們當老師的要完成自己成長的課題,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相信,只要我們在補平凹勢上苦練內功,我們就能在信息時代中架起一座心靈金橋,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孫云曉.《與孩子一起成長》.江蘇教育出版社
[2]新課程與教育評價改革叢書《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