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寧,李 志
(1.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2.錦州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遼寧錦州121000)
滑坡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如何準確而又快速經濟地確定滑坡體的幾何形態及規模尤為重要。物探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勘察技術,在地質災害勘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峽工程地質災害的治理中,存在大量的堆積層滑坡,利用高密度電法確定堆積層滑坡具有突出的優越性。本文利用高密度電法對云陽縣新縣城某滑坡進行勘察,并與鉆探結果進行了對比,表明高密度電法對堆積層滑坡的勘察效果明顯。
該滑坡位于長江一級支流彭溪河右岸,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大巴山前緣和鄂西山地的接壤地帶,地貌上屬淺切割低山。其地形地貌特征受區域地質構造和巖性的控制,高程140~550 m,相對高差50 ~350 m,地形上為起伏不平的渾園狀、條狀淺切寬谷低山丘陵,受溝谷侵蝕切割,低山丘體顯得破碎。坡形上,平緩巖層組成的岸坡呈臺階狀,陡壁(45° ~85°)與平臺(多 <10°)相向,地形坡度 17° ~21°。
滑坡區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三段(J2s3)及第四系松散堆積層。滑體的物質組成巖性主要為塊碎石土和粘土夾碎石,厚度不等,最厚可達30 余米;滑床的巖性主要為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砂巖互層。
由于崩滑堆積物分布于斜坡地帶,受大氣降雨、滑坡體上的塘水、基巖裂隙水、排水溝的生活生產廢水補給,補給條件較好,沿內部孔隙或基巖面、基巖裂隙徑流,于沖溝低洼處排泄或沿基巖裂隙下滲。
高密度電阻率法利用程控電極轉換器,自動控制供電電極和測量電極。布極可一次完成,并同時完成縱向、橫向二維勘探,具備電剖面法和電測深法兩種方法的綜合探測能力。
本次勘察在H1 測區共布置2 條縱剖面,即A1 -A1'和A2-A2'。物探剖面位置如圖1 所示,剖面編號與地質剖面編號一致。所有物探剖面及物探點位置均用全站儀施測。高密度電阻率法電極間距為5 m,最大供電極距AB 為300 m,隔離系數18,使用電極60 個。裝置同時采用對稱四極和溫納裝置,供電電壓180 V,使用儀器為國產WDJD -2 多功能激電儀,處理軟件為RES2DINV 高密度電阻率數據反演軟件。為了減少地形條件對電測深曲線的影響,放極方向盡可能平行地形等高線。

圖1 物探工作布置圖
滑體的物質組成巖性主要為塊碎石土和粘土夾碎石;基巖巖性分別為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砂巖互層。各巖土體物性電阻率值為:粘土夾碎石10 ~25Ω·m;塊碎石土20 ~120Ω·m;中風化砂巖100 ~180Ω·m;中風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30 ~60Ω·m;中風化泥巖 30 ~50Ω·m;強風化泥巖、泥質粉砂巖及砂泥巖互層20 ~40Ω·m;強風化砂巖30 ~80Ω·m。堆積體與基巖在物性上(電阻率值)存在一定的物性差異,具備物探工作基礎。
A1 -A1'和A2 -A2'剖面解釋成果如圖2 和圖3 所示。可以看出,H1 滑體大致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塊碎石土,電阻率值分別為20 ~120Ω·m,厚度數米至10 m 左右;第二層為粘土夾碎石,電阻率值10 ~25Ω·m,分層厚度為數米至30 m 左右。第三層為基巖,電阻率值30 ~60Ω·m。滑床為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砂巖互層,基巖風化強度不很明顯。A1 -A1'剖面堆積層厚度為5 ~28 m 左右;A2 -A2'剖面堆積層厚度為9 ~35 m 左右,覆蓋層厚度變化較大,滑坡中強風化基巖厚度在 10 ~20 m 左右。
根據解釋成果,H1 區滑坡外形呈“長舌狀”,沿近南北向展布,后緣最高高程500 m,前緣最低高程144 m,相對高差356 m。該滑坡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呈上緩中陡下緩,滑體坡度5° ~38°,縱向上呈臺階狀。滑體呈中間厚、兩側薄的特征,推斷該滑坡體的組成物質成分主要為塊碎石土、粘土夾碎石,滑動面為覆蓋層與強風化基巖的接觸面,基巖主要為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砂泥巖互層。現場工作階段在滑坡的后緣、中部斜坡及西側均可見塊石、碎石。

圖2 A1 -A1'剖面高密度電法反演成果

圖3 A2 -A2'剖面高密度電法反演成果
該滑坡詳細勘察階段在滑坡上進行工程鉆探,鉆孔布置見圖1,鉆探揭示堆積體厚度如表1 所示。

表1 物探鉆探驗證結果
由表1 可知,物探解釋成果與鉆探揭示堆積體厚度基本吻合,僅個別點由于地形的影響,對層位的判斷與鉆探成果出入較大,說明高密度電法對堆積體滑坡滑體厚度、滑帶位置及滑坡規模的勘察是有效的。
1)基于堆積體滑坡滑體與滑床物性差異,運用高密度電法對堆積體滑坡滑體厚度、滑面深度、滑坡范圍的探測是有效的,成果直觀,精度較高。
2)由于堆積層滑坡滑體物質的復雜性和邊界條件的不確定性,在實際工作中對復雜的堆積體滑坡,建議采用多種物探手段進行綜合勘探,以提高解釋成果的精度和準確性。
[1]劉云禎.工程物探新技術[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2]郭建強.地質災害勘察地球物理技術手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3]賀可強.堆積層滑坡預測預報及其防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4]王興泰.高密度電阻率法及其應用技術研究[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1,21(3):341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