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媛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美術課是對其展開審美教育的一個極為關鍵的手段和渠道,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美術課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文化學科,是學校對小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小學美術課在提升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陶冶情操,且對其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進而促使其對美術進行“再創造”與“再評價”,推動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成長,發揮了極為關鍵且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加強對小學美術課的教學,具有十分重大且現實的意義。
一、小學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對小學美術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又進一步提出:“要選擇既有助于對學生展開審美教育,又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那么何為“審美教育”?即利用藝術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社會之美等方式,對人的審美觀點進行培養,進而使人具備感受美、體驗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可見,對小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具有極為重大且現實的意義。而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美術課程就是其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與形式,所以,上好美術課也是極為關鍵的。
二、小學美術課的“再評價”
所謂的“再評價”,指的就是學生的作業在通過一次評價之后,被評價的學生再和學生、教師進行交流與溝通,對自身的作業予以詮釋性的描述,進而對作業進行再一次的評價,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價值觀、情感以及態度的最終目的。新課程改革之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對自身的美術作業進行自評或者是互評,而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再評價”,可以講是美術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的一次修正或補充。
與其他課程不同,在美術作業中往往反映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審美情趣,適度、合理的評價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再評價”學生的作業是極為關鍵的。那么,教師應當怎樣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再評價”呢?當學生在做作業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美術作業給予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以便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感受,同時以商量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進而使其有更好、更理想的表現。比如在對《美麗的葉子》一節進行講解與學習時,教師首先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即“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幾種形狀的葉子?可以把它畫出來嗎?”此時,同學們就會積極地把自身所知道的葉子形狀畫在紙上,其中有學生畫的是橢圓形的桃樹葉,有學生畫的是水中的荷葉,有學生畫的是楓葉……同學們表現的十分的積極,能夠畫出多種形狀不一樣的葉子。這時,教師可對學生所畫的作業進行評價,對于想法新穎且具有創造性的作品,教師應當給予一定的表揚。在評價完作業之后,還應當進行歸納總結,且對于較為優秀的學生作品,可在班上對其進行再一次的展示,進而評價出其中最佳的美術作品。
三、小學美術課的“再創造”
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創造潛能進行開發,是其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職責,而美術課程就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課程,所以教師應當將小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全面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而言,創新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原創造,也可以是“再創造”,因為對小學生而言“再創造”或許就是原創、首創。所謂的“再創造”是相對于“首創”而言的,即欣賞者在對作品進行欣賞時,在心理和視覺上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且在內在進行消化與整合以后,予以升華和超越,從而創造出新作品的一個過程。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其靈魂所在就是創造,在某種程度上來看,美術作品的價值就反映在其獨創性上。當前,越來越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是極為重要的。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
“再創造”是建立在對已有事物的觀察與鑒賞之上的,因此,引導學生對周邊的事物進行觀察,能夠為其創造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四季的色彩》一節時,教師應當了解到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色彩方面的知識,且使學生領會到自然的美好;對本課進行學習之后,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各個季節色彩的改變,初步掌握各種繪畫表現的形式,且能夠對學生表達美的能力與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的內容,且對其“再創造”,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戶外寫生,使學生能夠直接與大自然接觸,且對大自然中的各種色彩進行觀察與感受,進而將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力展現出來。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更為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更為關注對課堂評價的合理運用。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加強對小學生的“再評價”與“再創造”顯得極為關鍵,其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與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