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面設計的發展有著漫長的歷史,科技作為平面設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原始動因與人類前兩次重要的信息革命——語音、文字有著密切關系。隨后,印刷技術將平面設計推到了一個極致的高度。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平面設計又出現了數字圖像等方面的新革新。
關鍵詞:設計史;平面設計;設計與科技
設計學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當今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但是平面設計卻悠久的歷史淵源,從原始到中世紀的萌發,經過工業革命后的快速發展,再到信息時代的視覺消費,每個階段都與科技有著密切的關系。
1 平面設計的原始動因
幾千萬年前,人類最早用手、腳、面部、眼睛等主要器官來“傳情達意”,以達到信息溝通的目的。隨著人類意識的發展,用嘴巴發出連續的音節,便形成了人類的第一次信息革命—人類語言。語言的唯一存儲方式就是靠記憶,這種短暫性、不可靠性制約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以耳口相傳的有聲語言就需要一種視覺符號的記錄。從結繩計數、堆石記事到洞穴刻畫,最終形成了人類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平面設計可以說就是伴隨刻畫和寫字而發生的,“在古文明的發源地,都能找到平面設計的雛形;古埃及懸賞追捕逃亡奴隸的告示,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是最原始的招貼。在古希臘、古羅馬斗發現海報的原始遺跡;而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國唐朝的《金剛經》,印刷時間是868年。”[1]圖畫和文字能夠跨越了時空的障礙,用穩定、準確的符號使得人類文明得以保存。
2 印刷術的發展與平面設計的萌發
公元4世紀左右,文化都圍繞宗教服務,平面設計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各種書抄本《圣經》和其他福音著作。這些手抄本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羊皮紙書寫,書籍中配有精美的插圖,并且進行了書籍與字體的裝飾,具有強烈的象征功能、裝飾功能和崇拜功能。手抄本的速度限制了文化的發展,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術的出現才真正使人類文明得以更廣泛傳播,它延伸了信息的波及范圍。
1450年,德國的古登堡將此前的活字技術發展完善,使之成為現代的主要印刷手段,成為平面設計的真正推動力。由于歐洲的文字都是字母,所以模字要比漢字少很多,這就導致雖然歐洲的印刷起步比中國晚了幾百年,但是要比中國迅速得多。活字印刷迅速幫助歐洲擺脫了中世紀手抄本的效率低下狀況,給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加上文藝復興帶來的市場需求,平面設計有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書籍方面,《四十二行圣經》就是利用古登堡的活字印刷進行排印,得到了廣泛傳播;廣告上,第一條報紙廣告在1625年的英格蘭《每日新聞》刊登出來;活字印刷術還對于字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一些連體的拉丁字母被分解開,出現了一種新的字體風格,促進了字體設計的發展。
3 工業革命后平面設計的飛速發展
3.1 印刷技術的更新推動了平面傳媒的成長
自從古登堡之后,印刷革命就從未停止過。1810年,康尼格成功將蒸汽動力和印刷術結合起來,并于1814年設計了第一款蒸汽滾筒印刷機,后來的高速滾筒印刷機每小時可以復印上萬份紙張。以蒸汽作為動力、機械化的排版設備以及造紙業的發展,這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平面設計走向普通大眾。報紙是當時人們生活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報紙的流行與暢銷又促使了廣告行業的興起。“1841年帕茂在費城開設廣告事務所,從此便有了廣告代理,并逐漸成為具有廣告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的代理和咨詢公司。1880年前后,美國的廣告代理公司就已具備現代廣告公司的全部基本職能。這一時期廣告之多,制作之精,盛況空前;廣告公司如雨后春筍,盛極一時。”[2]廣告行業的不斷壯大有賴于大眾傳媒——報紙業的盛行,而大眾傳媒的基礎就是新的印刷技術的提高,所以平面設計是離不開印刷技術。
3.2 石版印刷刺激了廣告招貼的發展
石版印刷技術發展,使平面設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石版印刷是由德國人阿羅斯·森尼非德于1796年首先發明的,這使平面設計進入了彩色印刷階段。1840年前后,英國人威廉·沙普開始利用石版印刷技術制作彩色的書籍插圖,隨后,沙普移民美國,受到波士頓教會委托制作了美國第一張彩色石版印刷肖像。“這張肖像具有比較逼真的特點。這應該被視為美國彩色石印的開端。”[3]
石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使得藝術家更能發揮出自己本身的藝術創造力,歐美出現了一大批色彩絢麗、形象生動的招貼作品。謝列特首次將石印技術用于大幅招貼作品當中,并把招貼投放到公共場所。他著名的招貼作品《寶石》以女性作為題材,線條流暢細膩,色彩飽和鮮明,受到大眾的喜歡。勞特雷克作為一個奇才,他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設計語言也更為夸張。他為紅磨坊做的招貼,概括的輪廓描繪加上富有裝飾性的線條,形成了一種簡潔明快的設計風格。石版印刷的高成本被攝影技術的低投入逐漸取代。
3.3 攝影成為新的傳達工具
18世紀末以來,載體中的插圖始終是人工手繪,再經過木版、石版或銅板等技術進行印刷,這就使得圖像無法作為信息符號迅速地傳播,以時效性為特點的報紙傳媒就有阻力,攝影技術出現之后得以破冰。攝影的發生從暗箱內觀察影像,再到鏡頭代替針孔,凝聚了數代人的智慧。法國人約瑟夫·尼伯斯在1820年利用化學感光方法成功的記錄下窗外的景象,成為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攝影真正作為一種傳媒手段以其快速、便捷、廉價的特點得到社會的認可。如果沒有攝影技術,今天的平面設計不會具有如此吸引力,大眾無法從報紙上獲取即時發生的新聞,無法享受雜志上的視覺盛宴,更談不上足不出戶也能領略世界各地的風景。
4 信息化社會的平面設計
第五次信息革命——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將平面設計推到了一個新的臺階。20世紀末,計算機被廣泛運用于設計過程當中,它不僅改變了紙、筆等設計工具,還使得整個設計的工作過程得到簡化,加上激光掃描、彩色打印和數碼影像等技術的發展給了設計師無限的創意空間。例如,平面設計軟件Photoshop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修改一幅攝影作品的效果,剪裁、變形、拼接、濾鏡等工具的使用只要鼠標點擊就能完成,而且設計過程不再是不可逆的。設計軟件還幫助作品更加的合乎技術美學,在標志設計中,可以利用比例尺等工具,讓標志更加貼近視覺的黃金比例。例如,蘋果手機的標志和圖標格式的設計方法,給用戶一種完美的視覺體驗。
計算機等數字技術的運用也不是毫無弊端,對于平面設計這種創造性活動,過分依賴計算機會導致的創造力枯竭,或者是缺乏手工描繪的藝術感染力等等。所以說數字時代為平面設計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平面設計的內涵始終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人類作為高等的生物體現在思維的活躍和意識的能動,電腦只不過是輔助人腦的工具。設計師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在科技潮流的浪潮中乘風破浪,不斷在追求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道路上前進。
參考文獻:
[1] 毛德寶.平面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5.
[2] 李硯祖.視覺傳達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01.
[3] 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63.
作者簡介:孫聰,女,山東煙臺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設計理論與設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