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鋼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竹笛藝術的魅力及發展
王子鋼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作為我國古代的民族樂器之一——竹笛的演奏藝術源遠流長,風格多樣,特色繽紛。由于其構造簡單,音色優美動人,技巧多變,頗具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而備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并已普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以它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韻,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
竹笛;藝術;魅力;風韻;發展
竹笛作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在我國古代音樂史上記載了光輝的一頁。但是,在解放以前,它并沒有發展成為一門獨奏器樂藝術,竹笛藝術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現,還是近50年的事情。
第一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竹笛獨奏音樂的開始階段。
在演奏技術上,北方以吐、滑、垛、花(舌頭)為主;南方以顫、震、疊、打(手指)為主。當時的演奏。還沒有涉及到很復雜的技巧。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間流傳的戲曲曲牌或根據戲曲伴奏移植、改編而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濃郁的生活氣息,真正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出現。從方法上看,演奏家們都沒經歷過音樂學院的專業訓練,他們所經歷的都是民間“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以模仿為主。但豐富的生活閱歷都融入到了演奏中,以聲帶情,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階段:1956—1979年。以趙松庭《早晨》的創作為標志,是我國竹笛音樂的大發展階段。
在竹笛獨奏音樂的創作中,單一的南、北派風格的笛曲已經逐漸被多風格、多地域的笛曲所代替,演奏家們根據各地不同的音樂風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點的風格體系,并且都有其代表作。而且隨著一批以外國民間音樂為素材的“外國樂曲”,各國家、地區的音樂被廣泛地運用到竹笛音樂中,同時也帶來了演奏家技法上的豐富多彩。
這一階段,還有不少人在竹笛的形制、制作材料等樂器的改革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們提出、發表、實踐了各種形制的竹笛改革方案,其中南京藝術學院的蔡敬民、四川音樂學院的王其偉的成果較有影響。但由于有些改革使竹笛丟失了一些原有的風格特色和演奏手法,所以除了將傳統竹笛增加調音套,以適應竹笛在樂隊中的合奏的改革被推廣外,其它一些都沒有得到普及。目前國內大部分演奏使用的仍是六孔的不加鍵竹制笛子。
第三階段:1979—2000年。改革開放20年,竹笛的表演領域,也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這一時期,傳統的創作、演奏手法仍在延續。這種創作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上的,和上一階段相比,笛曲在結構、技巧和思想內涵上要更為復雜多樣,如《春潮》(劉錫津、霍殿興曲)、《花泣》(張維良曲)、《醉笛》(楊青曲)、《綠洲》(莫凡曲)等,這些獨奏曲的伴奏逐步用室內樂的形式取代了過去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另外,也出現在竹笛與交響樂隊協奏的大型協奏曲,如《詠春三章》、《釵頭鳳幻想曲》、《塞外隨想》、《巴楚行》等。
50年代結束了竹笛伴奏地位的生涯,使之渾然一變,獨自傲然于世界舞臺。但時代在發展,竹笛的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單獨的獨奏之外還有更多的形式。在不斷的發展歷程中,音樂工作者、竹笛演奏者,努力探索、刻苦鉆研,使竹笛的演奏形式發展得更加豐富多彩。主要形式有:
1、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代表曲目有《頂嘴》、《婆媳倆》;2、協奏:與其它樂器的演奏相互協作,共同演奏,代表曲目:《D大調長笛協奏曲》;3、合奏:與弦樂器打擊樂器的演奏融為一體共同演奏,代表曲目《第四交響樂》。
作為我國古代的民族樂器之一——竹笛的演奏藝術源遠流長,風格多樣,特色繽紛。由于其構造簡單,音色優美動人,技巧多變,頗具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而備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并已普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以它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韻,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
中國竹笛幾千年的變化和發展,至今還在不斷地發展著。人類社會在進步,藝術跳動的脈搏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節拍。我們不必急于求得有一個統一的規格,要避免帶著一個框框去“改革”,而要從實際出發,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逐步地按照藝術科學標準,使它進一步完善。
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多姿多彩,我們要繼承先進的文化傳統,摒棄不良習俗,大膽地探索、創新,把具有中國民族性的東西推出國門,立于世界。讓更多富有民族性的樂器、曲目展現于世界的舞臺,
J621
A
1005-5312(2014)17-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