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兒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專家站在歷史與科學的高度,對“數學課堂教學”、“新教材的使用”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和意見,對推進高中數學改革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有很強的指導性。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一位實施新教材的參與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著新課程的新的教學模式,也帶著自己的疑問,對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和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思考。
一、努力擺正新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本本主義,嚴守教材,教學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以課外輔導書為標準,教學上遠離教材。這兩種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沒有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所致。那么,該如何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呢?筆者認為,應確立正確的教材觀。建構主義的教材觀認為,數學教材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既然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丟之一邊;但又只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視為圣經。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我們教學應關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絕不能局限于教材。作為數學教師,應善于分析、研究和創造性開發利用教材,這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1.立足新教材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人教A版新教材,該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認識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立足新教材,就是要我們教師通過對新教材的研究來改變腦海中原有的教學模式,發現新問題,采取新策略,打破舊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課方法。譬如新知識的引入借助實例,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體驗,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2.研究教材的編排體系
新教材的編排體系較老教材而言,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課堂教學任務重,在盡量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教師要對要點、難點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講透、講清,就必須針對新舊教材的變化,分析新舊教材內容刪減及增加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把握新《課標》對知識點的要求程度,在教學計劃、教學方案中科學地體現這一變化,必要時需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3.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重組、優化,不管使用哪一版教材,都必須對照其他版本教材認真研讀,取長補短,充實教學內容,并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合理組織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
對新教材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分析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設計課堂教學進程。如何立足于新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地發現、探索、解決問題,使數學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不應是千篇一律,應鼓勵教師不斷創新。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學模式是具有多樣性,最終都是服務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判斷一節數學課上得好與否,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教師有沒有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保持高水平的數學思維;二是教師有沒有既關心學生學習的效果,又關心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合作意識等。
筆者一方面對學生的探究表示贊嘆,另一方面乘勢而上,讓學生給公式命名,分析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公式。
這節課是新教材教學中的一個縮影,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節課,學生之所以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有個原因就是新教材的內容設計的好。學生要研究的公式都不能從書上一看而知,現在的學生通常有思維的惰性,若有解題結果可看,就會懶于思考。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筆者認為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應注意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倡數學教學生活化。
2.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認為要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緊扣教材,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引趣、激疑、導思、探究等教學互動,讓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得以錘煉,讓師生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課堂中達到“自由”。
(作者單位:浙江龍泉一中)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專家站在歷史與科學的高度,對“數學課堂教學”、“新教材的使用”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和意見,對推進高中數學改革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有很強的指導性。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一位實施新教材的參與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著新課程的新的教學模式,也帶著自己的疑問,對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和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思考。
一、努力擺正新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本本主義,嚴守教材,教學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以課外輔導書為標準,教學上遠離教材。這兩種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沒有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所致。那么,該如何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呢?筆者認為,應確立正確的教材觀。建構主義的教材觀認為,數學教材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既然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丟之一邊;但又只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視為圣經。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我們教學應關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絕不能局限于教材。作為數學教師,應善于分析、研究和創造性開發利用教材,這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1.立足新教材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人教A版新教材,該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認識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立足新教材,就是要我們教師通過對新教材的研究來改變腦海中原有的教學模式,發現新問題,采取新策略,打破舊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課方法。譬如新知識的引入借助實例,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體驗,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2.研究教材的編排體系
新教材的編排體系較老教材而言,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課堂教學任務重,在盡量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教師要對要點、難點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講透、講清,就必須針對新舊教材的變化,分析新舊教材內容刪減及增加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把握新《課標》對知識點的要求程度,在教學計劃、教學方案中科學地體現這一變化,必要時需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3.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重組、優化,不管使用哪一版教材,都必須對照其他版本教材認真研讀,取長補短,充實教學內容,并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合理組織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
對新教材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分析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設計課堂教學進程。如何立足于新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地發現、探索、解決問題,使數學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不應是千篇一律,應鼓勵教師不斷創新。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學模式是具有多樣性,最終都是服務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判斷一節數學課上得好與否,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教師有沒有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保持高水平的數學思維;二是教師有沒有既關心學生學習的效果,又關心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合作意識等。
筆者一方面對學生的探究表示贊嘆,另一方面乘勢而上,讓學生給公式命名,分析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公式。
這節課是新教材教學中的一個縮影,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節課,學生之所以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有個原因就是新教材的內容設計的好。學生要研究的公式都不能從書上一看而知,現在的學生通常有思維的惰性,若有解題結果可看,就會懶于思考。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筆者認為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應注意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倡數學教學生活化。
2.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認為要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緊扣教材,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引趣、激疑、導思、探究等教學互動,讓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得以錘煉,讓師生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課堂中達到“自由”。
(作者單位:浙江龍泉一中)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專家站在歷史與科學的高度,對“數學課堂教學”、“新教材的使用”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和意見,對推進高中數學改革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有很強的指導性。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一位實施新教材的參與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著新課程的新的教學模式,也帶著自己的疑問,對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和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思考。
一、努力擺正新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本本主義,嚴守教材,教學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以課外輔導書為標準,教學上遠離教材。這兩種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沒有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所致。那么,該如何擺正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呢?筆者認為,應確立正確的教材觀。建構主義的教材觀認為,數學教材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既然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丟之一邊;但又只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視為圣經。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我們教學應關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絕不能局限于教材。作為數學教師,應善于分析、研究和創造性開發利用教材,這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1.立足新教材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人教A版新教材,該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認識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立足新教材,就是要我們教師通過對新教材的研究來改變腦海中原有的教學模式,發現新問題,采取新策略,打破舊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課方法。譬如新知識的引入借助實例,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體驗,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2.研究教材的編排體系
新教材的編排體系較老教材而言,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課堂教學任務重,在盡量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教師要對要點、難點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講透、講清,就必須針對新舊教材的變化,分析新舊教材內容刪減及增加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把握新《課標》對知識點的要求程度,在教學計劃、教學方案中科學地體現這一變化,必要時需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3.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重組、優化,不管使用哪一版教材,都必須對照其他版本教材認真研讀,取長補短,充實教學內容,并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合理組織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
對新教材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分析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設計課堂教學進程。如何立足于新教材,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地發現、探索、解決問題,使數學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不應是千篇一律,應鼓勵教師不斷創新。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學模式是具有多樣性,最終都是服務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判斷一節數學課上得好與否,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教師有沒有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保持高水平的數學思維;二是教師有沒有既關心學生學習的效果,又關心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合作意識等。
筆者一方面對學生的探究表示贊嘆,另一方面乘勢而上,讓學生給公式命名,分析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公式。
這節課是新教材教學中的一個縮影,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節課,學生之所以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有個原因就是新教材的內容設計的好。學生要研究的公式都不能從書上一看而知,現在的學生通常有思維的惰性,若有解題結果可看,就會懶于思考。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筆者認為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應注意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倡數學教學生活化。
2.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認為要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緊扣教材,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引趣、激疑、導思、探究等教學互動,讓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得以錘煉,讓師生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課堂中達到“自由”。
(作者單位:浙江龍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