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松梅
很多學生接觸物理這一名詞是從小時候的百科全書、科學家名人的故事等開始的,因而在他們的心里,物理是科學的象征,是獲得和探索宇宙和自然知識奧妙的必由之路。初中物理教學的任務艱巨而微妙,需要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課程的設計要結構精巧、緊湊、內容有趣、充實。初中物理教學給學生傳達的核心理念是——物理學科的科學探究方法、環環相扣、邏輯嚴謹的推理方法、大膽卻有事實依據的假設和猜想。
一、搭建知識和學科發展的框架模型,引導學生勾畫物理學科的基本藍圖
蘇科物理八年級上的聲現象、物態變化、光現象、光的折射、物體的運動這些章節開始,學生被引進了物理的殿堂,他們站在這些奇妙但是又無所不在的自然現象面前,除了驚嘆以外,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始在他們的腦子里構造出由物理符號和元素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這些能夠引起視覺、聽覺的現象背后的故事時,孩子便有了揭開魔術秘密的興奮與快樂。這是引導物理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把這些章節安排在八年級上的原因——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學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隨后,到了八年級下,一些較為抽象,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課本中:力、壓強、運動。而且課本不僅僅強調這些概念本身,而更強調他們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例如從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壓強和浮力,再到力與運動,物理學習不再是單純地羅列應該被認知的元素和現象,而是強調這些元素的關系和現象發生中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與此同時,第六章物質的物理屬性和第七章的從粒子到宇宙則是在科學唯物辯證法下對物質本質的追問。從九年級開始,學生開始進行更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學習——功、電、能、電磁等等。這就對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弄清章節關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常常發現,如果一個學生可以對一個章節的內容很了解卻又不能同時自由地聯想這些知識點和別的章節的關系的話,他也很難準確把握我們想要傳授他的那些東西。也就是說,樹立整個學科的系統、搭建知識的框架顯得十分重要。
二、教學生“學會提問題”是培養未來物理學家的第一步
筆者發現,雖然現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會經常向老師提問的學生不在少數,但是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有一定差異,總結起來,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任務性的提問:
學生會對聽課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識點、課后不會做的習題,向老師和同學提問。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問內容。從積極的角度來說,老師的回答和引導有利于幫助學生客服知識點盲區,并培養其誠實自主的鉆研習慣。但是從另一方面說,這種提問方式并不是新課改所著力引導的方式。新課改強調的是學生對科研和探究的興趣和自主性,因而新課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題目和知識點的提問。
2.思路性的提問:
一些學生在進行了自主的思考后,可以做到不針對題目本身進行提問,并且為了能夠舉一反三,建議知識點的聯系,會對不會做的習題,做出這樣的提問,“這句話隱含的知識點內容有哪些”,或“這兩層意思是怎么聯系起來的”等,雖然這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讓老師無從下手,但已表明他們是在思考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長進,應予以肯定,當然老師也要不遺余力的傾盡自己解題的經驗和對知識點背后關聯的深入理解,這時候學生對于解決自己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便有了可參考的思路,或者產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問:
一些學生在有意識地思考問題后,試圖提出一些有新意的問題,更多的融入自己對實驗、對解決思路的反思。這種問題已經不再局限于某個具體的題目了。這種問題就已經初步符合了課改對學生提問探究素質的新要求。試想,如果聽課時,學生不進行完全投入的積極思考,不設身處地地作為一個實驗探究的當事人,評估者,他是不會想到這個層面的問題的。畢竟,大多數的學生目前還處在被動地接收、消化老師傳達的信息,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現階段的知識經驗水平,來做主動地參與思考。
4.自主性的提問:
有極少的學生,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具有揭示規律、猜測的特征。若進而能解決問題,往往是一個很好的探究案例。這部分學生已具備了向高深領域探索的基礎,創新已成為他們的跳板,這些學生毫無疑問的已獲得了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能力。這也是新課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問方式。
由以上幾種情況,筆者總結出引導學生“提問題能力”的幾種方法:對課本中“基本概念”提問、對解題過程中所選用“公式”的提問、從“公式”出發的對實驗設計的提問、對“實驗”設計合理性的提問、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現象”的提問、對“物理前沿”的提問、對“解題方法”的提問、對“物理實驗方法與步驟”的質疑、對“知識的聯系、各學科交叉”的提問等等。
三、通過物理學科的教學,將科學方法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
在筆者看來物理學科是最能體現科學方法論的學科。它常以數學為書寫符號,卻表達了更加豐富的科學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學思維系統的精髓,因而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將物理學科背后蘊含豐富而實用的科學方法論滲透給學生。這樣的環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幫助學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持續地從科學的探究方法和思維邏輯中收益,并感到科學和自然學習帶來的快樂。
科學方法論的精髓滲透要從每一個實驗的引導,每一個章節的引入,每一道題目環環相扣的講解,每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故事著手,教師自己要保持對物理學科所運用的科學思想的熱情、崇尚和贊美,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邏輯關系的展開和思維的延伸,同時課堂上也應該有可供學生自主填充的思考時間、評價反思時間、提問時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