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恒
摘要:
道家養生文化是我國中華名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相關資料文獻里的養生圖像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信息傳播作用,甚至有些成為了具象性的文化象征符號。在當今現代社會發展中,如何能更好的繼承道家養生文化,怎樣能更好的對其進行發展,對于養生文化的圖像性研究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道家養生;圖像化;信息傳播
道家的養生觀念在整個道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牢牢地扎根于中華土地之上,并且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養生”這一詞語其實在先秦的時候便已提出,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從哲學的層面上對“養生”作了理解,他們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人的生命體也是如此;人不僅和人之間有關系,不僅與具有知識文明的社會有關系,更和自然間的天地氣息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所以,在思考人本身的身命質量時,需要以萬物相互呼應的角度來進行理解。這也是中國在世界醫學文明中對于人類身體養護方面的獨特見解。
道家將世間的相互作用歸結于“陰”“陽”的調和,養生觀亦是如此。要達到身體和外界環境之間身體內部各器官的陰陽平衡,就需要“氣”的流動調節。正如《太平經》中訴:“氣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陰陽相得,交而為和,與中和氣三和,共養凡物,三氣相愛相通,無復有害者。太也,大也,平者,正也;氣者,主養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氣至也。”
一、道家歷史中的養生圖像
傳統道家養生圖像是伴隨著相關的養生書籍被古人所描繪出來的,并根據紛雜的醫學養生理論提煉出更加直觀的圖像表達。由于早期道家的養生流派眾多,形成了不同的修煉方法,其中有以藥物煉制的丹藥法,以靜心凝神的修煉功法,也有以肢體筋骨活動為手段的外練功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流派之間逐漸的相互交流融合,最后形成了以“內外皆修”為主要核心概念的養生護體體系。
針灸在世界醫學中都具有極大的影響,這種醫療方法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當時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逐漸摸索出一套關于人體穴位經絡的理論,并且發現刺激人體周身特定的穴位能起到一定的醫學療效。當然,中國古代的醫學思想將防病養生的觀念看得尤為重要。根據原理,針灸不僅能治病,也同樣能起到防病養生的功效,從而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以及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為了這一醫療技法能夠更好的傳承并找到準確的穴位位置,古人依據《黃帝內經》中的理論繪制了詳盡的人體經脈圖。在引導動功中“五禽戲”以模仿各種動物的肢體動作來達到活動筋骨,調理氣息的作用。在清代的時候,人們編輯了“十二段錦”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這些都是經過歷史傳承,有幸流傳下來的中華智慧瑰寶。
二、傳統文化理論向現代圖像化的演變
隨著人們對生命意識的認識越來越強烈,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目前的養生方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各式氣功、和太極拳等。可有著堅實豐富基礎的養生功法并沒完全直接的呈現于大眾面前,其原因在于更多的方法理論任然僅是以文字性的方式進行描述,缺少圖像化的表象描述,而這樣很難使對象對其進行理解,也減少了受眾的興趣度和關注程度。在目前科技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以往的養生傳播方式已很難跟上人們的生活節奏,因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文字化的表現也遠沒有圖像符號的表像呈現來得更加明顯直接,因此對于養生理論的圖像化設計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理論的準確性解讀是進行圖像化表現的第一步,這需要圖像設計者有較為出色的知識文化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將較為抽象的文字性概念進行提煉,理解道家養生文化的內涵,對其原理進行解讀,在頭腦中進行表像元素的甄選,再進一步將元素符號進行圖形圖像化的設計或者繪制。
其次,關于圖像化的表現形式,可以根據所選用的傳播方式進行藝術化設計繪制。藝術的表現是多樣化的,雖然道家養生文化中的內容是實質性的,理論性的,可隨著大眾對于現代審美意識的逐步提高,對于圖像化表現過程中具有審美特性的圖像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審美價值的產生和人的審美感受豐富化都離不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的技術實踐活動。”④因此即使應用現代不同的技術與方法所呈現的圖像形式也離不開美的參與。
最后,養生理論的圖像更需要視覺邏輯化的表現。現代道教養生圖像除了是對相關傳統文化符號的表現性需求,另一方面,在很多具體養生方法傳播過程中也需要系統的功能化呈現,這便于受眾者能根據圖像更好的對于養生理論進行清晰明確的解讀。
三、結語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數字化已經成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人們通過各種數字化產品來接觸信息,似乎目前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數字化浪潮的影響,其中信息傳播方式從傳統的單項主導到目前的雙向互動,乃至群體多項交叉互動;而且實效性極強,在較短時間內信息就可以被廣大的接收群體所吸納。當代道家養生圖像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的傳播方式,將博大的養生文化轉化成數字圖像的方式呈現于大眾面前,將更加有利于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