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援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基于新課標理論,我認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必須是基于有意義基礎上進行的,并對于課堂教學如何使之有意義進行了初探。
一、基于有意義學習下的教師角色轉換和課堂教學形式
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形式煥然一新。以往的課堂多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外記、課外背,在課堂中,教師“教”的欲望非常強烈,沒有給學生自由思考和發展的空間,教師是教科書的忠實代言人,學生的學習只是一種機械式、記憶式的重復過程;有意義的學習對教師的角色轉換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并引導他們發現數學、熱愛數學、獲得結論。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孩子們的大腦和眼睛,讓他們去大膽地想、新奇地看,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我在教學《分數連除應用題》時,首先在黑板上畫了如下的線段圖:
然后我讓全班學生按已經分好的小隊進行合作學習,并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編題解答—小隊集體討論—小隊評選—全班討論評選—教師小結指導”的過程去探究學習。學生自己編出應用題后,每個小隊進行評比,評出三道編得好的在全班進行討論并評選。在全班討論時,我引導學生從“是否符合實際”“語言敘述是否簡要明了”、“是否有創新意識”等方面去評價,并非常自然地糾正了學生出現的小錯誤。整堂課中,我只起了電影中的“客串”的角色,“臺詞”總共不到10分鐘,其他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自己去探討發現。教學完成后,我驚喜地發現,這堂課我教得非常輕松,學生也學得特別高興,課堂氣氛十分愉快,但教學效果卻出奇得好。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分數連除應用題”,因此,學生編寫的應用題中既有“分數連乘應用題”,也有“分數連除應用題”,甚至有的學生還編寫尚未學習的教學內容“分數乘除混合應用題”,使得這堂課既是復習課,又是新授課,還是預習課。在解答時,有的學生列分步算式,有的學生列綜合算式,有的學生用分數乘除法知識解題,還有的學生用份數的方法解題。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解放,為他們進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可能。
二、基于有意義學習下的課堂教學內容
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有了新的內容、新的生命。近幾年,不斷有專家、學者和社會各層人士指出,我國中小學理科教科書內容深而窄,難度是世界第一,小學數學課本深度高出國外兩個年級,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遠遠落后于歐美。而且,由于狠抓“雙基”,使得課堂教學“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課程內容脫離了實際,不能反映時代的發展。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要求課程內容必須反映時代的進步,必須貼近生活;強調數學學習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再也不必去理解諸如“生產組”“紅旗公社”等與當今時代不符的詞語,而且,“數學實踐活動”成了學生樂于學、樂于做的課。
我做過這樣的試驗:在教學時盡量不用書上的例題,而是選取發生和出現在我們班、我們學校、我們所在城市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現象作為例題。久而久之,我班的學生已經習慣從實際出發去探究數學問題。有一次,數學教科書上有這樣一道題:
三、我的體會與思考
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正在慢慢地發生改變,像我一樣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正在慢慢地體驗新課標的無限魅力以及它給我們帶來的諸多驚喜。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我們的數學課堂將不再是枯燥的、繁瑣的,而是生動的、形象的、活潑的、誘人的。學生也一定會學得非常高興、非常愉快,樂于探討數學知識。
基于有意義學習下的數學課堂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是全新的。如何真正落實學生的合作學習?如何將數學學習真正與生活應用聯系起來?如何處理數學學習技能和數學能力的關系?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并實踐的。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林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