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紅
小學數學教學強調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實質為創新的過程,
就此我認為:
一、創設開放、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交往活動,創設一個開放、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與激情,顯得尤為重要。如,在教義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認識圖形”一課時,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用學具袋里的學具組圖感到無所適從,于是我讓學生先觀察學具,感知每個圖形的形狀,然后自己演示,拼出一種動物——小鳥,學生看后興趣馬上來了,躍躍欲試。我及時鼓勵學生:“今天看哪個小朋友最肯動腦筋,拼出最多、最美的圖形。”小朋友們馬上動手拼擺,他們的思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分別拼出了小房子、機器人、舞蹈演員、小鳥、橋、小船等許多圖形。對此,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你的小房子真美,希望你長大后成為一名建筑師,造出很多美麗的房子。”“你拼擺的機器人真神氣,希望你長大后研究出真正的機器人。”
學生聽了表揚后,個個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由此可見,創設開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條件和必然要求。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幫助學生樹立創新志向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他們創新的一把金鑰匙。在數學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氛圍。義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49頁“說出要解決的問題,再解答”一題的練習中,由于學生已對簡單應用題的結構有了一定認識,因此,在輔導練習時,將原題的問題從下列問題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并解答:(1)還剩下多少個玉米?(2)有幾只小狗?(3)一共有多少個玉米?問學生“你認為可以選擇第幾個呢?為什么其他兩個不行呢?”學生回答得非常有趣,有個學生說:“不知道一共有幾個,怎么問還剩多少個呢?”有個學生說:“這里沒有說小狗,怎么問小狗有多少只呢?”當我出示“商店有9臺電視機,賣出7臺, ?”讓學生補充一個問題后再解答,有個小朋友馬上提問:“老師,為什么這道題只能補充一個問題呢?”于是我鼓勵全班學生:“剛才這個小朋友提的問題很好,現在請大家都來想一想,除了補充‘還剩多少臺?還可以補充其他問題嗎?”一部分學生補充了一些問題,一部分學生又推翻了這些問題,認為不合適。最后得出結論:根據兩個已知信息,有的可以補充幾個問題,有的只能補充一個問題。我在教十幾減九時啟發用“做減法想加法”,有位小朋友說:“老師,我可以做減法時不想加法,先用十減九得一,再用一加幾得幾。”當時我非常驚奇,馬上對這個小朋友進行了表揚,這時其他幾個小朋友也熱情高漲,紛紛舉起了他們的小手,有一個小朋友說:“十幾減九我就用十幾倒數幾個數。”此時,我沒有直接給予否定,而是讓兩個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同時做“15-9”,這時這個小朋友恍然大悟,用倒數的方法比較慢,如果以后減數越來越大就很難數了。這些點滴的質疑、求異可以以點帶面,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求知興趣,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從低年級開始啟發、鼓勵他們質疑問難,逐漸就會萌發創新意識,也就意味著他們初步形成了對真理執著追求的勇氣。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注意挖掘,正確引導,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廣泛聯想,積極探索,大膽猜測,突破常規,并及時加以稱贊、鼓勵,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湖北省公安縣黃山頭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