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要求是: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教學時,我們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墒?1世紀是人類運用高新科技,激烈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無疑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還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就要求所有一線的教師要盡快適應時代的要求接受新觀念、新思想,大膽實踐,合理使用教材。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認識和做法。
一、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與師生關系是否平等、融洽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當教師在傾聽完學生的不同意見后,說“我真榮幸,我和××的意見相同?!痹掚m然簡單,但足以說明教師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由此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在實踐活動中更能使學生愿意參與進來,從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精心設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的教學往往讓學生去記憶現成的知識,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過程,造成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培養大多是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實踐活動的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活動結束時所獲得的某種有形的成果,更體現在活動過程之中易于被人們所忽視的一些無形的東西,如情感體驗等。所以,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安排學具操作,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因為實踐活動倡導“讓學生去經歷”,只有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納,才能理解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讓學生利用七巧板“拼出美麗的圖畫”,操作性實踐活動中,學生看到用七個圖形拼出來了一個新的圖形,不但自己有成功感,而且易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再鼓勵學生拼出不同圖畫,讓學生在求異、求新中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記住了7的乘法口訣,還明白了其意義和來源。
三、在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形成創新意識
有關專家認為,課堂上不僅要創設情境,還要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識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質疑提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設計開放性題,提高創新意識
舊教材中的習題,絕大部分是條件完備,結論確定,形式嚴格的封閉型習題,基本上是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引起知識結構同化而設計的,容易使學產生以死記硬套代替主動參與,以機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動的傾向。例如,在講授乘法口訣的“用數學”的內容中讓學生根據乘法意義和所學的口訣解決生活中的
(求幾個相同加數和)實際問題時,用實物圖的形式給出5種商品的標價,提出兩個問題,即(1)小強買2個毽子花了多少元?(2)媽媽買5個茶杯用了多少元?學生填寫算式解決提出的問題,最后,請學生自己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時,讓學生聯系自己幫爸爸、
媽媽買東西的實際情況提出。這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擴大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從而讓學生在提出和解決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實際問題中感受生活處處用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教師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給學生及時的支持與鼓勵,讓他們不但有成就感,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少年宮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