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玲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詩詞吟唱的傳統,古詩詞的吟唱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具有極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性。古代音樂與詩本為一體,音樂是詩的靈魂,千百年來留下了無數的詩歌經典。現代社會和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們把古典文學的精華和音樂美學結合起來施之于教學,它不僅會為學生的學習帶來興趣,也會為老師的教學帶來便利。小學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的嘗試,必將為音樂的課堂教學帶來全新的面貌。
一、古詩新唱
音樂是通過調性、旋律、節奏、節拍的有機結合,并用特定音響結構塑造形象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交流。實踐證明,“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形式。記憶的過程是艱苦的,“唱”卻讓古詩詞乘上了音樂的快速列車,使原來枯燥而又艱苦的學習變得輕松,并獲得音樂與文學的雙重審美愉悅。現今有很多不同版本“古詩新唱”的歌曲如:《唐詩新唱80首》《谷建芬:古詩詞歌曲20首》以及各種媒體中傳唱的優秀古詩詞歌曲等,將其引入音樂課堂中作為教材,帶領學生唱響古詩詞。
在與古詩詞藝術融合的音樂課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古詩新唱”的歌曲,還要求學生體會古詩詞中所包含的文學意境以及歌曲旋律所體現的音樂情境,用旋律唯美地演唱古詩詞,用詩詞精確地闡釋音樂。如果有不同演唱版本的同一首詩,則可采用聽唱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不同旋律的音樂表現出的不同情緒和意境。學生在深刻理解詩詞作品內在意韻、情感此基礎上,用簡單的音符與節奏自己創作編曲并演唱:有教師創編好首尾,學生根據提示填寫空缺的樂句,也有學生根據自己平時所學的新唱詩歌進行改編(加襯詞、節奏等)。如此創作的過程,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新的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展現他們的創造才能。
在教學音樂書本教材中的《春曉》時,學生要明白該樂曲中所表現的內容:詩詞所表現的意境、音樂演唱與誦念的特點、音樂形象的獨特風格等。學生會仔細聆聽音樂速度、節奏以及旋律的分句,感覺出該歌曲中樂句重復和旋律的進行等,把詩歌中的春色美景演唱得淋漓盡致。在創編歌曲環節很多學生除了老師編配的襯詞節奏外,很快聯想到春天鳥兒歡歌、跳躍的情景,并用自己創作的“唧唧、啾啾”等歌詞加入演唱,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體驗,由此產生對古詩歌曲的喜愛,產生審美期待。
二、古詞新編
如果歌詞是簡練的、濃縮的散文詩,那古詩詞便是濃縮中的精華。對于古詩詞藝術來說,由于其文學的固定性,作品本身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歌唱的形式更好地再現與反映其藝術的精髓。而“古詞新編”是指音樂課中可以利用旋律的不變性與歌詞的多樣性進行古詩詞填唱的創編活動。學生可以利用已經學唱過的歌曲旋律為創編題材,根據個人對歌曲音樂的不同理解,填選不同的古詩歌詞,爾后有節奏、有韻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學生親自填詞配唱的過程,便是感受鑒賞音樂、擴大藝術視野的審美過程,也是開發創造音樂、豐富藝術表現的創新過程。
在古詩詞填唱的創編活動中如何協調好詩詞和音樂之間的關系是最重要的,旋律的情感基調和詩詞的意境是喜樂還是哀
怒,是婉約還是豪放,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創編中,旋律的選擇要用節奏簡單、樂句短小的歌曲,方便學生編唱,要注意音樂和古詩詞意境的一致性,根據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及演唱的方式設計古詩歌詞。
如,低年級學生在學唱《郊游》這首歌時,感受歌曲中歡樂的情緒,體會2拍子音樂行進的節奏特點,樂句中有很多同一音符的反復。在填詞創編的環節中,很多學生馬上從歌曲開頭“走 走|走走 走|”的反復聯想到古詩《詠鵝》中“鵝,鵝,鵝”的反復。在情緒上歌曲是歡樂充滿童趣的,而古詩則是描寫動物的情趣,也是不謀而合。學生再嘗試用《郊游》的音樂填唱《詠鵝》的歌詞,把古詩中動物的情趣表現得恰到好處。而高年級學生在選用《冬夜靜悄悄》的旋律進行創編時,則更有思考性,他們感受歌曲中學生在深夜寂靜時為家訪老師那孤獨的身影牽掛的心情,填選了《靜夜思》的詩句,唱出他鄉人在夜深人靜時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意境。學生在詩歌的帶領下盡情展示創作的才能,正確而又深刻地體會音樂與古詩詞的結合,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音樂、抒發情感。
三、古樂新誦
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其抑揚頓挫的節奏、起伏變化的旋律、強弱分明的力度,都時刻牽引著聆聽者的心。古詩詞本身也具有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在詞語與句式上嚴格地講究平仄節奏、長短對稱,使詩句具有樂曲般的聲調和節奏。在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可以結合中國古典音樂的欣賞,進行古樂配誦活動,促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帶來多重的審美體驗,并以此激起欣賞者情感波瀾,擴大其音樂想象的空間。
在音樂課堂中融入古詩詞藝術,不僅是融入“美”的過程,更是一個融入“情”的過程。中國古典音樂一直很難用語言來闡釋意境,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用圖片與動畫的視覺體驗來指引學生,但我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在欣賞時配誦古詩詞更易于學生理解音樂情境的渲染與詩歌節奏的劃分。學生在對音樂的背景、風格、速度、情緒、主旋律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用古詩詞配誦古樂,感受音樂與詩詞抑揚頓挫的和諧聲并引發聯想,提升對音樂和詩詞的理解。
在欣賞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時,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剪輯一段與樂曲內容相符的圖片與文字的影像。在學生視聽同時,教師配以生動語言朗誦課件中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把學生帶入一個詩音畫的意境中,“春欲老、花已落、江遠去、月西沉、夜將盡”的失落美也在音樂中升華。此時,“情”與“境”有機結合,和諧統一,形成一種朦朧、優雅、低沉、唯美的藝術境界。
小學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不僅讓學生對我國的文學語言有更深的理解,重要的是對音樂的表現力有了更深刻、更新鮮、更全面的感受與認識,并為古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架起了一座寬敞的橋梁。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音樂中融入詩歌藝術,不斷感知與探索、創造與想象,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鑒賞力,并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
延續。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前洋頭里6弄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