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萬海濱
科技創新中國夢,龍馬精神民族魂。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程開甲頒發獎勵證書。
歷史記錄了閃光的鏡頭,人民見證了激動的時刻,共和國里程碑上銘刻了兩個輝煌的名字!
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的張存浩,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
1948年,20歲的張存浩邁出國門,赴美留學。1950年8月,張存浩剛剛獲得密歇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的時候,朝鮮戰爭打響了。張存浩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來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上世紀50年代初,為解決國家急需,張存浩和樓南泉等人在短時間內研制出了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并“中試”成功。隨后,張存浩迅速轉入對他來說幾乎是全新的火箭推進劑領域,最終與何國鐘院士等提出了國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
研究化學激光,對張存浩來說,是一次真正的“改行”。當時什么都沒有,缺資料、儀器、設備,連基本的光譜儀、示波器也沒有。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張存浩與一大批中青年科學家一起,著手研制超音速燃燒型氟化氫(氘)激光器。張存浩決定,不照國外的路子走,獨立進行燃燒體系選擇。到1975年,研制的氟化氫(氘)激光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他與莊琦等人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的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效率及性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在1992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他還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創了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法,并以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氮分子預解離態轉動光譜及其壽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50年中,程開甲的人生和中國核武器緊緊聯系在一起,人們稱程開甲院士為“核司令”。1960年,南京大學教授程開甲接到去北京報到的命令,到了北京才知道將他調進了我國核武器研制隊伍。自此,已在學術研究上建樹頗豐的程開甲在學術界銷聲匿跡幾十年。
程開甲在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他成功地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豎井試驗等在內的多種試驗方式的30多次核試驗。
他參加制定了我國原子彈研制、試驗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綱領性文獻,依據國情否定了蘇聯專家的空投建議,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設計了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鐵塔爆炸方案,確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聯合測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他還前瞻性地謀劃了核武器試驗研究所的性質、任務、學科、隊伍、機構等。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700多臺(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而據資料記載,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有拿到任何數據,美英蘇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數據。
此后,程開甲在核試驗中又不斷取得新突破。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徑范圍地面用水泥加固,減少塵土卷入;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提出了改變投彈飛機飛行的方向;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他設計了回填堵塞方案;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均獲得成功。

程開甲院士

張存浩院士
每次核試驗任務,他都會親自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檢查指導技術工作。20世紀70年代,他多次進入核試驗爆炸后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
殷紅的獎勵證書,是來自歷史深處的敬禮,是來自人民心頭的敬禮,是共和國最崇高的敬禮!
歷史不會忘記,泱泱中華,有著傳承至今的輝煌文化,有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曾經攀登到當時科學技術高峰的彪炳史冊的成就,然而近現代我們落后了,并因此承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難。當我們在新中國的旗幟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奮起直追的時候,正是張存浩、程開甲,又一次走在了隊伍的前列。
人民不會忘記,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標已經不是口號,而是現實的時候,中國夢吹響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集結號,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導入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任,落在了這一代人的肩上,正是張存浩、程開甲,用自己的成就,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和追求。
共和國不會忘記,就在一個月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重申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科技引領未來,張存浩、程開甲在各自所長期從事研究的領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少年到白頭,殫精竭慮幾十年,作出了突出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感召著當代和后人!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最高科技獎,代表了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自2000年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以來,已經有24位杰出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他們是: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王忠誠、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王振義、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王小謨、張存浩、程開甲。
這一名單,鑄就了歷史長河中無言的豐碑,是人民心目中高山仰止的珠穆朗瑪峰,是撐起共和國大廈的當之無愧的脊梁……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沒有結尾的光榮榜。
仔細端詳張存浩、程開甲手捧獲獎證書的照片,他們的面容依然是那么平和、寧靜,甚至有一絲嚴肅,仿佛又一次面臨著科學難題后,習慣性地凝目沉思。
時光輪轉,2014年是農歷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慘烈的甲午大海戰,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讓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又添了濃重的屈辱和苦難,讓中華兒女拳拳赤子之心鮮血流淌。他們凝目沉思,也許是在回望歷史。
歷史的列車不會倒退,歷史的悲劇不會重演?!獜乃麄兤届o而嚴肅的表情上,我們看到了回答;從他們手捧的殷紅證書上,我們看到了信心。
春光不老,科技常新?!皠撔率侵腥A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衷心祝愿張存浩、程開甲青春常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敬禮!向張存浩敬禮!
敬禮!向程開甲敬禮!
這是對每一個為實現中國夢癡心不改的科技人員的敬禮!
這是對每一個為實現中國夢矢志不移的炎黃子孫的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