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超
(河北省電力建設第一工程公司,河北 石家莊050000)
電氣自動化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才使得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產生,并且在其他的方面也運用的很廣泛。 據現實的情況而言,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提高以下列幾點為主。
1.1 高度信息化
當前我國電氣自動化技術發展的高度信息化不僅表現在其技術、機器的使用等方面,而且在部門管理或者數據的處理等方面也實現了信息化。 信息化技術的提高模糊了原本較為明確的設備界限,如控制系統的模糊化,同時與之相應的軟件、通訊等方面要求更高了。由于電氣自動化技術與電腦的發展技術是相關的,所以多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電氣自動化發展進程中占據很大的作用。
1.2 易于維護
正如前面所講,電氣自動化技術是與Internet 的發展緊密聯系的,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優點就是其有較大的靈活性及能迅速地集成或提供信息,這也就使得電氣自動化較以往的傳統技術相比,更易于維護。
1.3 易于控制
電氣自動化技術使用范圍的增大,和它本身的容易控制的有點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變化,電氣自動化技術需要時刻的改變來適應變化,以便協調性的發展。例如:將馬達和變壓器用線連接起來,在作業時只需要控制這一根線,就可以控制其兩者的操作,簡單易實施。
電力系統的迅猛發展需要完善、先進和實用的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來保證。 目前國調及網、省調3 級調度系統均已配備了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并先于一次系統實現全國聯網。 現如今,調度自動化水平有明顯進步和提高,尤其是廠站基礎自動化設備可靠性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其提供的準確而有效的實時信息已成為調度員進行電網安全、經濟調度的主要依據。
變電站自動化不僅將現場的數據數字化并分析出很多難以直接測量的數據(如諧波分量、序電流、序電壓),而且具有計算機數據通信接口,利用計算機的存儲能力完成統計記錄功能。 其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現在推行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方式的最大特征是將上述分散設備綜合集成在一起,形成兩級單元:間隔級單元和中央單元,完全取消了傳統的集中控制屏,二次回路極為簡潔,控制電纜大量減少,既可有人值班運行,亦可無人值班運行。
在實現主網、發電廠、變電所自動化的同時,國外先進的電力部門已開始用先進的配電設備裝備配電系統,組成配電SCADA 系統,通過光纖等通信手段控制監測城鄉的配電,配電網絡是與用戶最貼近的電力系統,配電的自動化可以更好地提高供電效率,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電要求,平衡配置供電價格。配電自動化就是利用現代的科技,將電子、通訊、網絡、計算機等現代化科技與電力系統相結合,將電網的控制、數據傳輸、監控、保護、計算測量以及故障預警排查等同供電管理工作良好結合,使得供電的經濟價值得以提升,并且能夠更有效的管理企業。配電自動化綜合性高,結構復雜,包含了配電的全部功能以及數據,配電自動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保證供電質量,提高為用戶的服務的水平,減少供電運行成本。
5.1 電力系統的可靠性、 安全性運行是建立系統全面自動化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首先應在電力系統送電服務的初期,經過系統的調研,努力的收集、嚴密的檢測對電力系統的各個單元、部件、安全運行參數進行科學的處理。
5.2 接著我們應參照電力自動化系統建立的相關技術要求, 根據可行性分析及電力系統實時運行狀態的考察進行合理的調控及提供有利的決策支持,對各個部件、整個系統進行微觀及宏觀的綜合調控。
5.3 通過合理的調節,我們還應從中發現各子系統、各元部件協調運行的特點及規律,通過不斷的總結、實踐,本著高效、節能的原則選取結構最優化、供電最優質、運行最安全、能耗最低廉的模式構建電力系統的全面自動化建設。
5.4 電力系統自動化體系的建立改變了以往機械化、 勞動密集型的落后生產模式,縮短了生產周期、節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簡化了生產環節、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也使高度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率為零、集成一體化生產、穩定可持續化服務成為可能,能有效的杜絕因供電事故造成的大面積停電;因線路故障短路導致破壞家電、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秩序現象的發生。
6.1 主動的面向對象數據庫技術是近年來廣泛流行及普遍應用的成熟技術,具有高度的重用性、開放性、唯一性、繼承性、共享性、智能性,該技術的應用涉及領域廣泛、適應性強,能大大簡化代碼編程的復雜性及數據庫開發的流程,因此對自動化系統的建立有著深刻的影響及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可以利用數據庫的觸發子系統實現對電力系統的全面監控,使數據的分析及權限管理得到有效的集成。同時,數據庫中對象函數的應用促進電力系統實現了全面有效的自動化控制及自動化監控,廣泛的提升了數據存儲與輸出的效率,提高了數據庫管理、存儲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與數據維護的一致性、針對性。
6.2 現場總線也稱為現場網絡, 是以現場測量及現場設備控制之間的數字傳輸為主的控制系統。 該技術通過現場生產中自動化智能儀表、現代化設備與控制中心設備的有效連接實現了數字化、一體化、全方位、多視角的規范、科學、透明的通訊與控制。 現場總線系統的建立使生產現場的設備之間、現場設備與控制系統之間形成了雙向、串形、多結點的數字通信, 因此廣泛的適用于我國的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目前以FCS 系統最為普遍及實用。 該控制方式摒棄了ACS 系統的諸多弊端,使控制系統的所有性能得到了全面的優化,實現了電力系統傳感器、變送器等設備工作狀態、電量輸出、反應信號的集成與分散控制的有效結合,通過增設底層前置計算機使各個設備的功能形成了分散統一的有針對性管理,設備反應的信息均通過現場總線技術實現與中心計算機的互通,從而大大提高了系統自動化控制的安全性及靈活性,當出現故障時,使系統恢復正常的運行實現高水平的服務。
總之,電力系統實現全面的自動化、一體化的管理是適應市場經濟建設需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電力系統的廣泛運營中,自動化控制體系的建立是管理水平、制度水平、科技水平、智能化水平、人性化水平的最真實、有效的反應,也是電力系統生產效能、服務效率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筆者本著提升經營水平、強化服務意識的原則,對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技術進行了初步探討,有利于電力系統在今后的建設、服務中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努力發展、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