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楓,張 浩,張慧明,3
(1.南京中醫藥大學 經貿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軟科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06;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區際產業轉移是承接地獲取外源性經濟增長的一條重要渠道。“十一五”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而這其中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交通便利且鄰近長三角地區的皖江城市帶(涵蓋安徽省八市2縣),對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長三角地區在皖江投資項目到位資金為868.7億元,2012年底增長至2910.1億元,占皖江城市帶國內引資總額的55.1%。20世紀末以來,為彌合各大經濟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國家在包括皖江在內的中部地區先后出臺了從促進中部崛起到設立國家級的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等區域發展戰略,其中促進東部產業轉移,加快中部承接地經濟發展,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為更好地評價促進產業轉移的政策效果,以期提供制定產業政策的科學依據,有必要測算產業轉移效率,進而促進承接地經濟發展。
目前,針對產業轉移效率的相關研究主要有:(1)估算區域間產業轉移量。2010年前產業轉移相關統計數據非常匱乏,產業轉移量需要估算。劉紅光等(2011)利用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估算1997-2007年間中國8個區域間產業轉移量[1],其它研究主要使用單一年份城市工業園區部分引資數據來替代整體產業轉移數據[2-3]。(2)對接產業預測。汪洋和盧淼(2010)采用產業梯度系數和區位商兩指標估計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目前最有可能轉入皖江的城市和行業[4],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提高產業轉移效率的若干對策。(3)測算省內產業轉移效率。宋可(2010)采用非參數的 Malmquist 方法分析 2004-2007年蘇北五市承接蘇南產業轉移效率變動的原因[2]。王曉東(2010)對廣東省各工業行業2001-2007年的技術效率進行測算,評估廣東省2000年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政策后的效果[5]。(4) 測算省際產業轉移效率。胡百紅和周加來(2012)從規模有效和技術有效兩個角度來分析轉移效率,結果顯示2010年皖江城市帶大部分城市存在效率改進空間[3]。
以往研究大多只考慮國內產業轉移的期望產出,并未涉及這一過程當中的諸如CO2和SO2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等非期望產出。事實上,產業轉移不僅可以促進承接地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6],推動經濟增長,以及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等[7-9],還會帶來環境污染等負面問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中部地區承接了大量東部地區污染行業轉移[1,10],面臨工業增長與資源環境難以協調等問題[11],因此,在考察承接地產業轉移效率時就有必要考慮非期望產出的影響,然而目前有關產業轉移和承接地污染物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二者之間的關系[12-13],以及影響因素如環境管制和來源地等[14-15],針對非期望產出影響產業轉移效率的實證研究相當匱乏。
從實踐來看,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以重工業為主,存在大量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轉入的現象。加快產業承接促進經濟發展,兼顧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走東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環境友好型產業承接的新道路是建立示范區的意義所在,因此在評估其產業轉移效率時有必要考慮非期望產出(環境污染),科學評估產業轉移效率,為皖江城市帶各級政府科學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參考。此外,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數據已有部分統計,也為進一步研究考慮非期望產出條件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效率變化及其原因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基于2007-2012年數據,對皖江城市帶各市在非期望產出條件下的產業轉移效率進行測算,探求非期望產出對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影響。
1.考慮非期望產出的生產可能集
承接產業轉移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獲得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而產業轉移效率是評價轉移效果的重要指標。產業轉移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復雜系統,很難用具體的生產函數來表達,由Charnes、Coopor和 Rhodes(1978)提出的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是一種“面向數據”的效率測評方法,不需要設定具體的生產函數形式以及完美的市場假設,僅依靠決策單元(DMU)的實際數據,采用線性規劃技術,確定相對有效的前沿面,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偏離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生產函數形式差異而導致的分析結果不一致。

Sx=x,y:x可以生產y

Px=(y,b):x能生產出x,y,b∈T



2.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
傳統的DEA模型(如CCR和BCC)在測算決策單元相對效率時一般分為輸入最小或者輸出最大兩個角度,記目標DMU為(x0,y0),輸入導向的DEA模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為:



λj≥0,j=1,2,…,n+1
輸出導向的DEA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λj≥0, j=1,2,…,n+1
上述模型中的參數δii=1,2,3為0-1變量,不同取值對應不同的DEA模型,δ1=0時是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當δ1=1,同時δ2=0時是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17]。
經典的DEA模型忽略非期望產出,而非期望產出的存在是客觀的,有可能會影響效率,Tone(2003)提出的非徑向非角度且加入非期望產出的基于規模報酬不變的SBM模型可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18]。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如下:





本文擬測算非期望產出條件下的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并將其與僅考慮期望產出條件下的產業轉移效率進行對比分析。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比設定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更符合經濟現實,因此本文選擇BCC模型來測算考慮期望產出條件下的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從現有文獻來看,SBM模型曾用于測算考慮環境因素下的中國工業效率、農業生態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19-21],對考慮非期望產出條件下的效率測算具有較好的實際效果,鑒于此,本文選擇規模報酬可變的SBM模型來測算非期望產出約束下的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效率。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可靠性,THANASSOULIS E.A(1993)提出決策單元的數量應該是評價指標個數的兩倍及以上[22],皖江城市帶包含9個城市,即本文有9個決策單元,因此最多只能選擇4個評價指標。
本文選擇的投入產出指標說明如下:
(1)投入指標:投入指標選取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兩指標,資本投入指標使用當年各市實際利用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勞動力投入指標選擇勞動力投入人數。
(2)期望產出指標:目前學術界尚未對評價期望產出的指標達成共識,但傾向性采用總產值指標,由于皖江城市帶各市承接的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主要流向工業,因此本文期望產出指標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來代表。
(3)非期望產出指標:環境污染是產業轉移過程中最主要的非期望產出,一般采用CO2或者SO2來代表,由于缺乏城市層面的CO2排放統計數據,本文的非期望產出(環境污染)指標使用皖江城市帶工業SO2排放量來代表。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包括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安慶市、池州市、滁州、宣城和六安市(金安區和舒城縣),鑒于數據可獲得性和決策單元可比性的考量,金安區和舒城縣數據由六安市數據來替代。本文全部數據來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8-2013年)》和《安徽統計年鑒(2008-2013年)》。
本文采用SBM模型測算了非期望產出條件下皖江城市帶各市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為了對比研究的需要,同時運用BCC 模型測算了僅考慮期望產出的產業轉移效率(見表1-2),計算采用lingo8.0軟件。以下分別從總體和各市的具體情況出發進行分析。
1.基于SBM模型的產業轉移效率總體分析
從表1-2可知,皖江城市帶各市基于SBM模型和基于BCC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差異顯著,說明非期望產出(環境污染)對產業轉移效率具有明顯影響,同時考慮非期望產出條件下SBM 模型測算的皖江城市帶各城市產業轉移效率也存在較大差異。
“十一五”以來,受制于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長三角地區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減弱,企業存在產業轉移動力;同時長三角地區環境負荷日益沉重,太湖藍藻事件等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地方政府也有意愿鼓勵傳統產業向外轉移以便“騰籠換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因此長三角地區傳統產業成為產業轉移初期的主流。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皖江城市帶各城市間差異較大*皖江城市帶各市的產業結構具有工業獨大的特點,其中合肥遙遙領先,蕪湖和轉型較為成功的傳統礦業城市馬鞍山分列2-3位,化工城市安慶和傳統礦業城市銅陵在安徽所有城市中位居4和6名,本文將上述5市視為皖江城市帶的經濟發達城市,其它各市為經濟不發達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在技術實力和環境監督領域都優于欠發達城市,在承接低層次產業轉移時,由于轉移產業與本地同行業先進企業相比,技術領域優勢不顯著,獲得的技術溢出相對較小,減排效率提高空間有限。對皖江城市帶欠發達城市來說,長三角轉移產業或填補行業空白或技術優勢明顯,與本地相關產業的技術差距合理,相關產業獲得的技術溢出相對較多,減排效率顯著提高,從圖1-6可知,在考慮非期望產出后,經濟欠發達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的效率大多高于經濟發達城市。

表1 基于BCC模型和SBM模型的皖江城市帶各市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2007-2009)

表2 基于BCC模型和SBM模型的皖江城市帶各市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2010-2012年)
由表1-2可知,經濟發達的合肥、蕪湖、安慶和銅陵等皖江四市的SBM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低于BCC 模型測算值,也就是說,考慮非期望產出后,皖江城市帶發達城市的產業轉移效率下降了,其中合肥和蕪湖兩市所受影響最大。在產業轉移初期,資金主要流入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經濟體量在皖江城市帶排名前2位的合肥和蕪湖,其中涵蓋較高比例的兩高產業,但這些城市工業基礎好,承接產業與本地產業相比技術水平優勢小,所獲得的技術溢出少,但是污染排放量卻大為增加,環境負荷增大,因此考慮非期望產出后,產業轉移效率反而降低。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一些加工貿易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向重點城市轉移,2011年高質量的引資使科教工業大市合肥的SBM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率先得到提高,而傳統資源型城市銅陵受到資源路徑依賴的約束,主要發展資源及其關聯產業,在承接生產性服務業等高端行業上缺乏相應的競爭力,以化工行業為支柱產業的安慶也存在高污染風險,2011年兩市SBM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出現下降趨勢,但隨著承接產業轉移園區集中治理效果的顯現,以及重大項目的投產,2012年兩市SBM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明顯回升。值得關注的是,除宣城外,2012年皖江城市帶各市SBM 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全面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產業轉移層次的提高及各地增強了對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

圖1 2007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圖2 2008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圖3 2009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圖4 2010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圖5 2011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圖6 2012年皖江各市SBM產業轉移效率
滁州、六安、宣城和池州四市屬于皖江城市帶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由表1-2可見,大多數時期內,考慮了非期望產出后,經濟不發達城市產業轉移效率反而提高了,其原因可能在于:與經濟發達城市相比,這些城市的工業基礎和科教實力較弱,長期以來主要承接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些產業與承接地企業相比,技術優勢明顯,技術差距合理,通過模仿和競爭等技術溢出渠道,承接地同行業及關聯行業企業的技術水平獲得提高,進而提升減排效率,使得SBM 模型測算的經濟不發達城市的產業轉移效率值高于BCC 模型測算的效率值。但隨著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深入,吸收空間越來越小,旅游城市滁州和宣城的BCC 模型測算的效率值率先出現大于SBM模型測算的效率值的情形。
2.基于SBM模型的產業轉移效率具體城市分析
(1)合肥。省會合肥是安徽省的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工業實力和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總額遙遙領先于其它皖江城市。從表1-2可知,考慮了非期望產出后,產業轉移效率值明顯下降,與BCC 模型測算值最大差距達到0.6982(2008年),這是因為在產業轉移初期合肥承接了大量兩高產業,由于對環境管理的忽視,環境污染事件增多,如重點承接的家電產業不斷涌現環境違規問題,個別地區還存在違反環境相關法規審批的現象。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向重點城市和地區轉移,作為皖江城市帶的最大城市,合肥在吸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優勢突出,承接的產業層次逐漸提升,考察期末產業轉移效率值已出現增加趨勢,2012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減少了18.08%。
(2)蕪湖。蕪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實際利用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僅次于省會合肥。在未考慮非期望產出情況下,蕪湖產業轉移效率大體呈現穩步提升的態勢,均在0.78以上,但其基于SBM模型的產業轉移效率值一直穩定在0.4-0.51之間。蕪湖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長期低于BCC模型測算值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蕪湖主要承接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服裝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均屬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二是因為從對長三角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轉移的吸引力來說,蕪湖的競爭力低于省會合肥和毗鄰南京的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的層次難以快速提升。
(3)馬鞍山。馬鞍山主要承接鋼鐵制造、汽車制造、裝備制造、電力能源、精細化工和食品加工等產業,其中不乏兩高產業。從表1-2可知,除2011年BCC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外,其他時期的BCC模型和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均為1,效率較高。馬鞍山擁有較高效率主要是因為如下原因:馬鞍山雖然也是典型的礦業城市,但科教資源僅次于合肥,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技術實力相對較高,另外緊鄰南京,靠近上海,較容易承接到高端的長三角產業轉移。近年來馬鞍山的工業效益不斷改善,產業結構逐漸優化,雖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平仍遙遙領先其它城市,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但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平已有下降趨勢。
(4)安慶。2007-2012年間,考慮非期望產出條件下,安慶的產業轉移效率大體上處于增長狀態,但仍低于BCC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安慶是全國重要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主要承接石油化工和輕工紡織業,建有化學工園區和紡織城。近年來石油化工的首位支柱產業地位不斷被強化,但石化行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來了較高的環境污染風險,環境問題不斷涌現,如2010年安徽省環保廳對安慶市大觀經濟開發區實施了“化工行業限批”。2011年以來,隨著大項目的引進以及集中治理的效果開始凸現,2011年和2012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幅度分別為9.6%和13.46%,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開始回升。
(5)銅陵。由表1-2可知,除2010年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略高于BCC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外,其它年份SBM模型測算值明顯低于BCC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銅陵是歷史悠久的礦業城市,銅、硫和石灰石儲量豐富,是全國最大的電解銅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礦業及其延伸產業是其支柱產業,這種產業結構決定了其承接的轉移產業也多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點,2011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明顯增加。通過產業承接集中園區環境治理效果的顯現以及產業鏈條的延伸,2012年銅陵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74%,SBM模型值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處在歷史最高水平。
(6)滁州。總體而言,滁州BCC模型和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呈穩定上漲的態勢,2011年前SBM模型效率值一直高于BCC模型效率值。雖然滁州毗鄰長三角地區,是皖江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城市,2012年引資金額在皖江城市帶中居于第4位,但經濟體量小屬于工業小市。在產業轉移初期,與外來企業相比技術差距合理,獲得的技術溢出多,減排效率提高較快,然而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技術差距逐漸減少,學習空間越來越小。與合肥、蕪湖和馬鞍山等城市相比,滁州承接的產業層次更沒有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出現明顯改善,2011年SBM模型效率值首次出現下降的情況,并低于BCC模型效率值,引入的一些產業如新能源產業還存在嚴重的環境違法問題,如2010年安徽省環保廳對滁州所屬天長市的單晶硅企業群實施省級掛牌督辦。
(7)六安。除2012年外,六安的SBM模型效率值一直高于BCC模型效率值,且2007-2010年間SBM模型效率值為1。主要原因是六安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是農業大市工業小市,行業門類少,距離省會合肥較近的六安主要承接家電、新能源、新型材料等長三角轉移產業,與本地企業相比,承接企業補充了六安的行業空白,技術相對先進,技術溢出明顯,目前六安市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居于皖江城市帶最低水平。然而,隨著吸收空間的殆盡,轉移效率出現下降的情況。
(8)宣城。宣城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和中國旅游城市,與其工業實力相比,宣城的引資能力表現亮眼。從表1-2可知,除2011-2012年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低于BCC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外,其它年份的SBM模型值明顯高于BCC模型產業轉移效率值,原因在于宣城主要承接橡膠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兩高”產業,其中支柱產業橡膠制品行業引資最多。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宣城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技術水平以及減排效率獲得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明顯降低,但隨著技術溢出效果的減弱,減排效率提高空間受限。
(9)池州。在考察期內,無論是否考慮非期望產出,池州的產業轉移效率均位于皖江城市帶各城市之首。從工業實力來說,池州是相對最弱的示范區城市,取得較高產業轉移效率的原因是其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薄弱,與外來企業相比,技術吸收空間較大,另外承接的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相對較少,利用相對謹慎,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各個經濟開發區十分注重實現吸收產業類型錯位化,該模式對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較為便利。作為以化工產業為發展重點的城市,環境壓力仍然較大,2012年池州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在皖江城市帶城市中仍處于較高水平,2010年還出現了安徽省環保廳對東至香隅化工園區實施“行業限批”等環境事件。
1.非期望產出條件下大多數皖江城市存在承接產業轉移效率的改進空間
在產業轉移初期,皖江城市帶承接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少,招商引資工作普遍存在業績沖動,低水平重復引資現象多;招商考評中更重視數量,環境評估的必要性被忽視,甚至出現評估違規的現象,環境污染事件頻繁,因此考慮非期望產出后,除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池州外,大多數皖江城市存在產業轉移效率的改進空間。此外,在產業轉移層次較低的條件下,經濟發達城市相關產業與轉移產業技術差距小,技術吸收空間較小,由此引發的減排效率改進較小;而經濟欠發達城市與長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相比,技術差距相對合理,吸收空間大,減排效率提升多,所以考慮非期望產出后,經濟欠發達城市的轉移效率反而高于經濟發達城市的測算值。
2.經濟發達城市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略低于BCC 模型的測算值
兩高產業是產業轉移初期皖江經濟發達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體,從技術水平來看,轉移產業領先承接地企業的優勢較小,甚至還有若干產業技術水平低于承接地先進企業,對環境負荷的壓力大于減排效率的提升,因此考慮到非期望產出后,產業轉移效率反而降低。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發達城市承接產業的結構不斷優化,但從2011 年出臺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開發園區發展規劃綱要》來看,皖江經濟發達城市重點承接的產業存在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承接產業仍然以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為主,如合肥重點承接家電、汽車、電子信息及軟件、新能源、節能環保、新型化工、新材料、紡織服裝和機械加工等行業;二是重點承接產業雷同度高,如除馬鞍山外所有城市均將紡織業作為重點承接產業,為取得競爭優勢容易出現放松環境監管的可能,可以說目前的承接產業結構仍未能改變初期經濟發達城市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更低的狀態。毗鄰南京的馬鞍山因科教基礎雄厚土地價格比長三角地區更低,在承接高端產業轉移時優勢明顯,使其SBM 模型測算值保持較高水準。
3.經濟欠發達城市SBM模型測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高于BCC 模型的測算值
經濟欠發達城市的工業基礎稍弱,主要承接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轉移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合理;通過模仿和競爭等技術溢出渠道提高了承接地同行業及相關聯企業的技術水平,環境污染物排放相對減少,使得SBM模型評價的產業轉移效率值高于BCC模型的測算值。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技術差距被彌補,吸收空間殆盡,基于SBM 模型計算的產業轉移效率值與BCC模型測算值之間的對比關系很容易發生逆轉。在考察期內,采用兩種模型測算的池州產業轉移效率均居于皖江城市帶各城市之首,原因是池州是經濟實力相對最弱的示范區城市,與外來企業相比,其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薄弱,技術吸收空間較大,使池州反而成為擁有最大后發優勢的城市。
2009年,皖江城市帶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被國務院批復設立,示范區的設立對皖江城市帶招商引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國家和安徽省也出臺了若干有關皖江城市帶引資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劃或者文件,但由于時日尚短,其設立對承接產業轉移效率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收集數據進行揭示。
如前所述,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具有明顯的重化特征,非期望產出對產業轉移效率具有影響,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必須采取措施降低其負面影響,具體如下:
1.推動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同步,重視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層面,根據自身特點,以及現有(或潛在)支柱產業發展方向,按照高起點引進高水平承接的原則,明確產業承接重點,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產業轉移層次,實現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同步。在承接產業園區層面,在引資時一方面強調產業集聚,另一方面強調構建產業間的生態關系,在產業園區內的企業間盡可能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產業循環系統,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而非主要依靠末端治理。在引資環節實施環境準入制度,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法規對引資項目進行環評,為此,招商考核指標的設計應具有長期視角,實施責任追蹤,并在業績考核時,增加引資質量的指標權重,從機制上避免地方政府和招商人員只重引資總額忽視質量的短視行為。企業進駐后應依法對轉移企業進行環境監督和積極管理,避免走東部地區先發展經濟再治理環境污染的彎路。
2.實施城市差異化行業引資策略,促進承接產業轉移層次高端化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各城市的比較優勢,經濟發達城市應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差異化的產業轉移引資策略,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把握“專、精、特”的原則,加快升級支柱產業或發展潛在支柱產業。例如,合肥和蕪湖等地可發揮科教資源富集優勢,利用產業轉移層次提高的契機,主要承接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又如,化工城市安慶和礦業城市銅陵仍可將重化工業作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重點,但在招商中要注意選資,立足自身優勢,根據市場需求有選擇地重點發展一些門類和產品,據此引入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較大的技術創新空間,生產率能持續保持較高增長的長三角重化產業轉移。為提高承接效果,還應圍繞重點承接產業的核心和重點技術環節,因地制宜,采用多種產學研技術聯盟形式,提高承接地企業技術水平,加快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進程,以提升承接產業層次促進減排效率提高,降低非期望產出對產業轉移效率的負面影響。
3.多渠道提高自身吸收能力,提高長三角轉移企業技術溢出水平
在吸引長三角產業轉移資金時,皖江城市帶經濟落后城市也要強調結合城市特點秉承質量優先的原則進行招商選資。在符合環評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注意對引資企業技術水平的動態考察,使承接地產業與轉移產業保持適當的技術差距,以保障東道地企業高效吸收技術溢出。為不斷提高東道地企業的吸收能力,可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其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干中學”,提高技術工人的比重和素質,創新高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方式等;其二加快構建城市技術創新平臺,集中有限的經濟資源攻克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共性技術難題,鼓勵企業增加對研發投入,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就生產中面臨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其三為縮短研發周期,可鼓勵企業結合實際,將部分或全部研發業務外包,集中精力強化優勢,加快關鍵技術的掌握速度。通過人員素質和技術實力的提高,不斷增強對更高水平產業轉移資金的吸引力,更好地發揮后發優勢,不斷縮小與皖江經濟發達城市乃至產業轉移來源地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劉紅光,劉衛東,劉志高.區域間產業轉移定量測度研究——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6):79-88.
[2] 宋可.蘇北承接蘇南產業轉移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數方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1):41-46.
[3] 胡百紅,周加來.基于DEA的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承接效率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33-37.
[4] 汪 洋,盧 淼.產業轉移中皖江承接地承接效率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45-47.
[5] 王曉東.產業升級和轉移背景下廣東工業行業效率變化實證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數的分析[J].預測,2010,29(4):75-80.
[6] 王 鵬,李 健,張亮.中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5):37-46.
[7] 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西部大開發成效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9(9):94-104.
[8] 朱佩楓,周德群,王群偉.技術差距對煤炭企業跨區直接投資技術溢出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9(11):147-153.
[9] 孫 君,姚建鳳.產業轉移對江蘇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的實證分析——以南北共建產業園為例[J].經濟地理,2011(3):432-436.
[10] 傅帥雄,張可云,張文彬.污染型行業布局及減排技術對中國污染轉移的影響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5):29-34.
[11] 龐瑞芝,李 鵬,路永剛.轉型期間我國新型工業化增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新型工業化”生產力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1(4):64-73.
[12] Eskeland G,Harrison E.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s?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0):1-23.
[13] Dean M,Lovely E,Wang 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ollution haven,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70(1):1-23.
[14] Ronaldo Seroa da Motta.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Brazilian industrial sector [R].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for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Dialogue,2003(12):77-98.
[15] List J A,McHone W W,Millimet D L.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plant births:is there a home field advantage?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6(3):303-326.
[16] Fare R,Grosskop S,Carl A.Pasurk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32(7):1055-1066.
[17] 馬贊甫,劉妍珺.四類DEA模型相互關系及其在計算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學報,2011,26(4):558-565
[18] Tone K.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 [R].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2003.
[19] 范 丹,王維國.中國區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節能減排潛力分析——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43(7):12-21.
[20] 朱承亮,岳宏志,師萍.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5):1-19.
[21] 涂正革,劉磊珂.考慮能源、環境因素的中國工業效率評價——基于SBM模型的省級數據分析[J].經濟評論,2011(2):55-65.
[22] THANASSOULIS E.A comparison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s alternative methods [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3(44):112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