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歌劇《江姐》以四川民歌為創作基礎,繼承傳統戲曲因素,汲取了西洋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創造出江姐、《洪巖松》等經典人物形象和音樂段落,成就了紅色經典歌劇《江姐》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征。本文首先細致闡述了歌劇《江姐》繼承傳統戲曲因素、吸收西洋音樂風格、樹立鮮明藝術形象三大音樂藝術特征,在此基礎之上,對《江姐》歌曲演唱中的呼吸節奏、腔體運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加深對此歌劇詠嘆調演唱風格、演唱技巧以及藝術價值的認識。
[關鍵詞]歌劇 《江姐》 藝術特征 演唱技巧
民族歌劇《江姐》是根據長篇小說《紅巖》改編而成的,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員江竹筠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的真實歷史故事。這一經典紅色歌劇開創了中國民族歌劇新的模式,在音樂創作和形象設計上形成了鮮明而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征。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劇等諸多本土音樂形式巧妙融合,更精益求精的吸收了西洋歌劇的精髓,為鮮明的民族音樂融入時代特征,帶給人新鮮的聽覺感受。
一、歌劇《江姐》的音樂藝術特征
(一)繼承傳統戲曲因素
傳統戲曲元素的融入是歌劇《江姐》最為鮮明的音樂藝術特征,這部歌劇基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藝術而發展,沿襲了本土傳統戲曲的風格,在音樂風格和唱腔技巧上,川劇的音樂痕跡尤為凸顯。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有著豐富的生活基礎,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其表現真實細膩、幽默而富有生活情趣,運用在歌劇《江姐》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運用了川劇的“虛擬手法”,在第一場重慶朝天門碼頭送別的場景,以及第七場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的女牢場景中,都將有限的音樂舞臺擴展成為無限的空間和時間,虛擬手法將每個音樂段落串聯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歌劇藝術體系;
第二,使用了川劇“幫腔”唱法,幫腔是川劇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以一種旁白的形式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渲染了良好的藝術氣氛,為音樂增添生動活力。例如在歌劇《江姐》第二幕中,在江姐得知自己的丈夫彭松濤被敵人斬首示眾之后內心極為悲痛,在此時后臺“女聲”的幫腔就有效的描寫出了江姐的極為痛苦而無助的內心世界,相對于演員自己的演唱,更加的耐人尋味,頗具藝術魅力。
(二)借鑒西洋歌劇音樂元素
歌劇《江姐》對西洋音樂風格的繼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首先,歌劇《江姐》打破了中國傳統戲曲單旋律形式,在合唱、重唱中加入了多聲部寫作,使音樂更加豐富,音樂形象也更加飽滿;其次,借鑒了西洋歌劇場景轉換時的變化音使用,例如《紅梅贊》場景中高潮部分短短的14個小節中音域達到了13°前八個小節音樂變化重復,曲調在淳樸和婉轉之間起起伏伏,旋律曲折;后八個小節音調悠揚,呈上下句的反向對應,跳音將歌曲自然推向高潮,歌詞語氣堅定豪邁,音樂速度重回原速,強化女性革命者外柔內剛的音樂形象;最后,歌劇《江姐》中大量使用西方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進行伴奏,諸如西洋管樂中的長笛、雙簧管、大管等樂器,將民族民間傳統樂器與西方音樂藝術結合,豐富了《江姐》的音樂形式,使之更具有藝術魅力。
(三)樹立鮮明的音樂藝術形象
歌劇《江姐》作為中國紅色歌劇的優秀典范,江姐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其經典唱段《紅梅贊》、《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繡紅旗》等也流傳甚廣,朗朗上口,鮮明的藝術形象更易于演唱者把握詠嘆調的情感,用音符詮釋歌劇人物品格。可以說,歌劇《江姐》將無產階級英雄人物形象刻畫入音樂,使歌劇充滿迷人的精神魅力,也成為這部歌劇鮮明的藝術特征之一。
江姐是整部歌劇的核心人物,其鮮明的藝術形象在不同選段中體現出來的。比如在第一場中,江姐背負革命任務將要奔赴新的戰場,隨即唱到“看長江,戰歌掀起干層浪”,歌曲以還原當時場景開始,抒發人物情懷,凸顯出江姐“心潮逐浪高”的革命形象,旋律跌宕起伏,充分展現新征程上江姐激昂的心情。又如在第二場時,江姐的愛人彭松濤英勇犧牲,“紅巖上紅梅開,千年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的唱詞表現出江姐內心悲痛難掩的情緒,愛情與革命情感矛盾交織,充分展現出江姐內心的劇烈痛苦以及以革命利益為重的高貴品格,演唱者用呼吸節奏、腔體咬字塑造了江姐的鮮明藝術形象。
二、歌劇《江姐》的演唱技巧分析
歌劇《江姐》音樂藝術特征的呈現與演唱技巧的運用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除了作曲風格之外,演唱技巧是支撐歌曲形成自身獨特風格或特點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傳統戲曲和西洋歌劇的藝術特征需要運用氣息、節奏、發聲技巧加以表現,鮮明的藝術形象需要通過咬字吐字技巧展現出來。具體而言,歌劇《江姐》的歌曲演唱技巧包含氣息、吐字咬字、腔圓等,正是這些技巧的結合和運用使歌曲風格充滿獨特的魅力。
(一)氣息運用技巧
氣息的運用是演唱最基礎的部分,氣息的正確運用是發聲優美動聽的前提。足夠而強大的氣息運用使音樂有力而渾厚,高音亮麗流暢,展示演唱者的演唱功力。
在歌劇《江姐》的諸多唱段中,對氣息運用的要求也十分精準。以《紅梅贊》(如圖1所示)為例,在演唱“紅巖上紅梅”時,“紅梅”要高八度,其中“梅”更占據五個音符,因此演唱時氣息要平穩而流暢,呼吸均勻,才能將這種帶有民間唱腔的唱段完美演繹,保證發聲流暢而自然。
圖1:《紅梅贊》
(二)腔體運用技巧
歌劇《江姐》中腔體技巧的最核心要求是腔圓,而腔圓的基礎是音準,沒有旋律的音準也就沒有所謂的腔圓。歌劇《江姐》并不是一定要緊扣歌譜上的書寫旋律來演唱,這也是民歌風格歌劇中腔體表現的獨特之處。
圓腔即歌聲圓潤流暢、腔體共鳴均衡,使人體樂器發聲處于松緊適度的均衡狀態,即松中有緊、松而不懈,緊中有松、緊而不僵,人們常說的歌唱要有彈性,就是指腔體松緊并存的均衡狀態。具體而言,腔體的技巧運用十分復雜,包括換氣口、倚音的過渡、自由節奏的處理、慢板的處理等。以《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第三部分的慢板處理為例,腔體共鳴主要在胸腔之上,使節奏隨激情自由伸縮,保持音調在較高的水平上,腔體的均衡狀態是這個唱段的核心,最終達到腔圓的效果。此外,在把握圓腔技巧時,還必須全面分析和把握描寫江姐、甫志高語調的語氣、語勢,并調動與運用聲樂語調造型的各種因素與技巧,發揮它們的造型功能和作用。
(三)咬字、吐字技巧
咬字、吐字對于音樂作品的演繹有非常大的影響,正確的咬字、吐字有助于正確發聲,也能夠準確表達音樂的不同風格,歌劇《劉胡蘭》詠嘆調的歌曲咬字、吐字是非常嚴謹講究的,聲母與韻母有不同的掌握方法。
第一,對聲母的把握。聲母的發音是歌曲演唱中咬字的最主要的部分。聲母位于每個字音節的開頭,在字與字,段與段之中起到一個連接作用,因此,對聲母的把握要決定了演唱咬字的清晰、明亮,而掌握好聲母的發音,是使字音純正、真切、有力的關鍵。中國民族聲樂以漢字為基礎,每個字都深切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深邃,而正確的發音在于聲母的發音其中,決定了漢字發音的準確度。以《江姐》歌劇片段《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為例,“春蠶到死絲不斷”以抒情慢版開始,尤其是“死字的吐字,要求嘴唇微微張開,字頭也就是聲母的部分要緊緊咬住,才能充分展現江姐高尚的革命氣節。
第二,對韻母的把握。韻母在咬字中主要起作用與共鳴腔體,是聲母發音的后盾所在。在演唱時,要將基本的韻母a e i o u的口腔打開,使它與共鳴腔體形成一個完整發聲效應,使之連貫而流暢。韻母的發音由于多處于顫動聲帶,而因此聲音的響亮度高,不受阻礙,演唱時可延長。例如,在歌劇《江姐》中頗具四川民間風格的柔情《紅梅贊》作為主題音調貫穿始終,在展現江姐柔情與堅毅的同時,也能從歌詞中看出以韻母為主題的音樂形式,基本每一樂句后都用了一個開口音,如“開”、“踩"、“開”、“開"、“彩”、“外”、“放”、“來”。
總而言之,咬字、吐字技巧需要要通過鼻腔、口腔、胸腔等部分引起發聲共鳴,使聲音具有穿透力、富有靈魂,咬字要清楚,發音要準確,最終達到歌曲所需的藝術效果。
歌劇《江姐》是以江姐這一英雄人物為故事背景改編而成的,在創作中將傳統戲曲唱法與西方歌劇唱法相結合,塑造了鮮明的革命人物形象,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征。在演唱中,氣息的運用、腔圓的展現、吐字咬字等核心演唱技巧的靈活運用將整部歌劇演繹的更加生動、自然,使人聽后深受震撼與鼓舞,紅色經典歌劇的音樂藝術魅力盡情揮灑。
(責任編輯:文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