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生 曹守冬
(1.北京市朝陽區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11;2.北京煤炭總醫院,北京 100028)
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
郝燕生1曹守冬2
(1.北京市朝陽區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11;2.北京煤炭總醫院,北京 100028)
目的 觀察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 患者14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73例。治療組服用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對照組服用保和丸。觀察兩組治療2周后的總有效率、癥狀總積分及單項癥狀評分。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1%(P<0.05);治療組單項癥狀(胃腕脹痛不適、納少、便溏、院腹脹痛、噯氣反酸、神疲乏力)評分和癥狀總積分的改善亦優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消化不良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 臨床療效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較高,國內調查顯示其患者總數為胃腸疾病總數的1/5~1/2,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比較高發的疾病之一[1]。本病常反復發作,患者常常對待疾病抱有消極態度,影響生活質量。西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但療效并不理想,且頭暈、失眠、腹瀉等不良反應較多。為此,筆者觀察中藥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并與保和丸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標準 所有患者均按文獻 [2]診為痞證。符合西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胃鏡檢查未發現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肝功能,B超等檢查均無異常發現,也無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胃腸癥狀;無腹部手術史,28 d內亦未服過影響胃腸道的藥物。排除妊娠、哺乳期或準備懷孕的婦女;過敏體質或對本藥藥物組成成分過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以及有胃、食管器質性病變或肝、膽、胰疾病及結締組織病、神經肌肉等全身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2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門診患者146例;年齡16~72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用信封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3例。治療組中男性48例,女性25例;年齡19~67歲,中位年齡 46歲;病程 1~16個月,平均(11.82±1.70)個月;對照組中男性47例,女性26例;年齡18~67歲,中位年齡 45歲;病程 1~17個月,平均(12.10±1.62)個月。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10 g,桂枝 10 g,干姜 10 g,黃芩 6 g,黨參 20 g,茯苓 25 g,姜半夏10 g,炙甘草6 g。若脾虛氣滯者加佛手、陳皮、白術等;肝胃不和者加枳殼、川楝子、木香等;脾胃濕熱則去大棗、白芍,加枳實、黃連、薏苡仁等;脾胃虛寒者加香附、制附片等;寒熱錯雜加黃連、黃芪等。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對照組服保和丸每次3 g,每日2次。兩組均治療2周。
1.4 療效標準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制定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少,或療效指數為70%~90%。好轉:癥狀、體征減輕,或療效指數為30%~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好轉。單項癥狀分級記錄:無癥狀為0級,0分;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為Ⅰ級,1分;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為Ⅱ級,2分;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難以堅持工作為Ⅲ級,3分。按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癥狀改善百分率,并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χ2檢驗、t檢驗和 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綜合療效對比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0.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1%(P<0.05)。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各項評分治療后均改善(P<0.05或P<0.01)。治療組在治療后的胃腕脹痛不適、納少、便溏、院腹脹痛、噯氣反酸、神疲乏力的單項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癥狀總積分亦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綜合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
胃腕脹痛不適 納少 便溏 院腹脹痛 煩燥易怒 失眠多夢 噯氣反酸 神疲乏力 食后腹脹 總 分治療組 治療前 4.04±1.43 2.21±1.87 2.42±2.01 0.97±0.13 1.06±0.81 0.87±0.91 1.87±0.87 2.01±0.71 1.69±0.43 17.30±4.13(n=73) 治療后 1.62±0.24**△ 1.04±0.79**△ 1.07±0.46**△ 0.33±0.16**△ 0.65±0.17**0.47±0.35**0.54±0.31**△ 1.07±0.63**△ 0.58±0.43**5.90±3.21**△對照組 治療前 4.11±1.48 2.39±1.98 2.39±2.02 1.01±0.11 0.97±0.75 0.79±0.82 1.91±0.85 1.97±0.68 1.52±0.51 16.90±3.98(n=73) 治療后 2.13±0.12** 1.35±0.82**1.25±0.49** 0.57±0.32** 0.62±0.23*0.51±0.41*0.82±0.53**1.25±0.82* 0.60±0.39**6.31±3.6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燒灼感、餐后上腹飽脹不適和早飽感的癥狀群,可伴食欲不振、噯氣、惡心或嘔吐等,屬中醫學“宿滿”、“胃脘痛”、“積滯”等范疇。西醫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胃腸激素、胃腸動力障礙、精神因素等有關,不良的飲食和精神因素是癥狀發生和加重的誘因[3-4]。中醫學也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與飲食失節、情志失調有關,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入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受病之所”,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故治宜理氣達郁,治肝安胃[5]。
西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如促胃腸動力藥物、胃黏膜保護藥物和抗酸、抑酸藥等,療效并不理想且費用相對較高。中醫藥在近年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越來越受到重視,且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試驗及中藥藥理學研究,發現某些中藥具有多系統、多靶點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特點[5]。
本觀察中,對照組應用保和丸治療,為中醫藥治療食積的經典方;其中山楂、神曲、萊菔子消各種食物積滯;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健脾除濕,和中止瀉;連翹清食積化熱散結。而柴胡桂枝干姜湯組方中,柴胡、黃芩疏肝利膽,清熱且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升發條達肝木,與炙甘草、干姜辛甘合用,溫補脾陽;牡蠣、瓜蔞化痰開結,清熱生津;本方合以隨證加減收效更好。藥理研究提示,該方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和胃腸內分泌,調節腸管蠕動的功效[6]。
本觀察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1%;治療組癥狀總積分的改善也優于對照組,說明在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病癥方面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療效比保和丸更加顯著。綜上所述,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緩解胃腕脹痛不適、納少、便溏、院腹脹痛、噯氣反酸、神疲乏力等癥狀,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張聲生,李乾構,汪紅兵.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5):533-53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69.
[3]吳宗英,王一平,曾超.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7,6(11):790-803.
[4]郭金群,郭曉娜.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3):56-57.
[5]劉連英,李繼霞.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研究現狀與展望[J].河南中醫,2009,29(6):617-620.
[6]李富昌.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J].光明中醫,2013,28(1):148-149.
R574.4
B
1004-745X(2014)07-133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53
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