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德國的馬路旁常能看見有一條長滿綠草的淺溝。專家介紹,這是用來留存、過濾雨水的。別看一條淺溝,地下石、沙、土埋了好幾層。對待雨水有必要這么興師動眾嗎?柏林水務公司污水處理部門負責人延斯·克斯騰給《環球時報》記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柏林雨多,雨水沖刷路面,易被油污、防凍劑等污染,不能任其直接滲入地下,如排到管道再處理也不經濟,而且下暴雨時淺溝還能緩和管道壓力。類似的濾水溝或地下水庫在柏林有100多個,可同時儲存雨水90萬立方米。雨水經過沉淀、濾去顆粒污染物后,再排到處理廠處理。此外,柏林還在交通繁忙和工業區的附近建了4個“人工池塘”,用沙石和蘆葦過濾。在雨水受污染風險高的路段,德國連下水道的井蓋都有講究:井蓋下有一個“篦子”,預先攔截雜物和過濾雨水。克斯騰帶記者參觀了位于斯普雷河邊的一個加壓泵站。全城共有150多個泵站,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把污水排到9個水處理工廠。進入泵站要經過兩道門,內門開啟前需要在一臺計算機終端前輸入密碼,這臺終端則被鎖在一個形如ATM機的柜子里。泵站內4臺機器正隆隆工作,空氣中散發著一股霉味。克斯騰說,柏林下水系統的90%都實現了自動控制,因此平時不需要派遣人員進入泵站。工作人員在控制室直接用電腦操控。鑒于水道系統至關重要,全公司只有6個人能操作該系統。雨水之于城市除了污染問題外,還有水災隱患。去年德國東部和南部多個城市就因為暴雨引發河水暴漲受災。克斯騰表示,柏林沒有這方面擔心,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排水和儲水能力。自1873年建成首條下水管道以來,柏林的地下水道總長約9600千米,其中4330千米為污水專用管道,3300千米為雨水專用管道,1920千米為污水和雨水共用管道。管道最細處直徑15厘米,最寬處達4.2米。他說,柏林水務公司每天平均處理污水和雨水55萬立方米,當暴雨如注時可上升至140萬立方米。另外,柏林還通過獎懲措施鼓勵企業和民眾就近收集和儲存雨水。柏林在全國較早實施了“雨水費”制度。無論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約1.84歐元的費用。而采取雨水處理措施的用戶可獲得減免優惠。比如,流行的綠色屋頂不僅美觀、灌溉植物同時收集雨水,而且有助于消除城市溫室效應。 ▲
環球時報20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