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 妮 ●張怡然圖片說明:趙笠鈞 對于中國的環境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時代,而對于中國的環保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顯身手的時代。巨大的環境治理需求使中國環保企業快速成長。“如果能選擇,我寧愿選擇失業,但現實的問題是,可能到我退休的時候,環境問題也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水環境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笠鈞近日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也許到2030年左右環境可能不會再持續惡化,開始轉入恢復階段,這一階段也許需要30年、50年,個別地方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環球時報: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趙笠鈞:從整個行業發展看,中國人口總量大、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但大的環境治理企業太少,需要更多有潛力的公司成長起來。中國環保市場的現狀是企業數目多,但每一家規模都不夠大。有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從事環境服務業的企業有2.4萬家,總產值加起來才2.8萬億元,而歐美一家大型環保企業的產值就將近3000億元。如果環保產業通過并購整合,擴大產業規模,整個行業的品質和技術水平就會提升很快,綜合成本也會降低。現在對于環境來說是最壞的時代,但對于環保產業的從業者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到處充滿了機會。2011年到2013年,我們公司年均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2.23%,但我們覺得怎么努力都趕不上環境治理的需要。現在做環保產業,融資渠道很多,錢不是問題,技術也不是問題,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問題。當今環境面臨這么多復雜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人才不僅要精通環境專業,還應該具有產融結合、互聯網運用以及全球化視野等綜合能力。同時,中國的環保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注重服務及產品品質,否則就沒有未來。 環球時報:與法國、新加坡等水處理技術先進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相關技術處于什么水平? 趙笠鈞:中國在環境治理的問題上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全面的解決方案。這就像大醫院會出著名外科大夫的道理一樣,因為患者多,天天做手術,經驗自然豐富。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的環境問題這么復雜,因此,從技術來講,我們已經嘗試并熟練掌握了最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從標準來講,由于環境容量小,在生態脆弱地區我們要實現的排放指標比其他國家更嚴苛。但也要承認,中國在裝備制造方面仍有欠缺,包括環境檢測儀器、高端裝備等很多設備都需要進口,我們希望未來能通過自己生產替代進口。 環球時報:中國環境治理了這么多年,但成效并不明顯,原因有哪些? 趙笠鈞:中國的環境有今天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應該對環境問題提出系統性思考。以前我們在環保治理上缺乏經驗和資金,但今天不能再講這個借口了。當下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如果能一次性規劃好,很多污染問題都會得到系統性解決。比如在建污水站時,是否可以考慮與電廠建在一起,這樣污水站的水做深度處理后就可以給電廠二次回用。城市設計也可以更科學,比如城市綠地應盡量建成下凹式,就是綠化帶比馬路低,這樣雨水會先通過綠化帶下滲,成為天然集雨的蓄水池;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行路面盡量使用透水材料,有效遏止城市洪澇。 第二是政策導向問題。政府的終極目標絕不是把環保產業扶植強大,而是要切實改善環境。現在,政府很重視環境問題,但顧慮太多,一會兒關心環境,一會兒關心環保產業,一會兒顧及工業企業的承受力。事實上,政府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嚴格環境執法,讓市場去優勝劣汰,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具體來講,首先應加強對企業排污的監測,公布檢測出的數據,讓社會監督。然后對企業環境進行審計,明確這個企業一年對環境產生了多少影響,從環境稅的設計上鼓勵企業盡量減排。如果企業因環境責任倒閉,就應該讓它倒閉,要符合市場的競爭法則。企業有了高額環境稅的壓力,就有積極性找環保企業協助治理污染,承擔環保責任。這樣,環境改善了,環境企業發展了,一舉多得。 第三是環境治理方法缺乏科學性。目前,中國有的環境治理措施違背了自然規律。舉例來說,水是有自凈功能的。自然界中的河流沒有直的,這樣河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翻騰、充氧、產生剪力作用,就會產生微生物,就有了生態系統,水中的污染物會逐漸減少。而現在一些地方將河道修直,導致水里沒有生態系統,河道的自凈問題很難解決,這就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后果。 環球時報:中國的環境要治理到比較良好的狀況,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環境治理好了,您豈不是要失業了?趙笠鈞:如果能選擇,我寧愿選擇失業,但現實的問題是,可能到我退休的時候,環境問題也不能完全解決。生態一旦破壞,再恢復的時間代價極高。現在我們還在解決看得見的污染,這個相對容易。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程度遠遠超出地表,這些問題要徹底治理,需要漫長的周期。如果一定要說多少年治理好,我個人判斷是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將到達拐點,城市化的建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基本完成,能源結構也將有很大改善,到那時環境基本上不會再持續惡化,開始轉入恢復階段。恢復時期也許需要30年、50年,個別地方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像美國這樣環境治理很好的國家,仍在投入大量資金解決環境問題,所以,就算中國的環境污染得到遏制,之后仍有很多生態修復的工作要做。▲
環球時報20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