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稍有改觀的煤礦安全問題可能會重新出現,因為隨著企業效益的下滑,很多煤炭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會進一步減少。
煤炭行業自2012年底進入熊市以來,至今已近兩年時間,而讓很多業內人士困惑的是,當前的煤價仍然“跌跌不休”,市場并未給出見底信號。煤價持續低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很多煤炭企業面臨著“活不起,也死不成”的窘境。
產能過剩是造成本輪煤炭下跌行情的直接原因,由于過去十年的黃金期,大批資金進入了這個行當,但隨著整體經濟形勢的下行和環保壓力下能源結構的調整,前期投資所釋放的大量產能,成為煤炭行業由牛轉熊的分水嶺。
在殘酷的市場力量作用下,不少中小企業為減少損失已經停工,但當前煤炭總產量并未因此下降,因為很多小煤礦關閉的同時,部分大企業卻在加足馬力,不斷釋放產能。在這種趨勢下,內地的國有煤炭企業,已現虧損潮。
當前,中國有47個煤礦開采深度在1000米以下,超深的礦井直接增加了開采成本,在位于山東、河南、河北和貴州等地的煤炭企業中,很多煤礦開采成本在每噸400元之上,高的甚至超出了500元。而當前煤炭的價格已經跌破500元關口,即使不含運費,很多企業已經處于了虧損狀態。
更為致命的是,隨著鐵路運力的逐漸建成,內蒙等地的優質低價的煤炭,可能會迅速占領上述區域市場,一位鄂爾多斯的煤炭行業人士甚至認為,隨著蒙華鐵路、晉中南鐵路的建成,華東、華南地區的煤炭將不會再有任何競爭優勢。
這種背景下,很多煤炭企業如何退出的問題就進一步凸顯。如果在煤炭產能過剩時期,將一部分安全性差、資源相對枯竭、開采成本較高的煤炭企業退出市場,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無疑大有裨益。
然而,煤炭企業屬于人口密集型產業,尤其國有煤炭企業中,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加上很多礦區地處偏遠,產業單一,僅人員安置問題,就足夠讓人頭疼。事實上,在上一輪煤炭困難時期,國家曾經對一些煤礦進行了政策性破產,如龍煤集團,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該集團旗下的很多煤礦進行了政策性退出,然而經過5-10年的破產期后,很多礦又回到了母企業。
但是,如果落后產能不能及時退出,那么整個行業的混亂狀態將會加劇。業內人士擔心,近幾年稍有改觀的煤礦安全問題也可能會重新出現,因為隨著企業效益的下滑,很多煤炭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會進一步減少。
因此,如何幫助一部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退出市場,幫助“死不了”的企業進行安樂死,成了相關管理部門的一個重大課題。但是,當前國家并沒有相關政策,甚至煤炭行業沒有一個主管部門——自煤炭工業部撤銷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安監總局和國家能源局分別行使了管理煤炭行業的部分職權。
管理權力的分散,造成了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和預警機制缺失,也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導致煤炭行業盲目擴產,造成今天嚴重過剩的局面。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在退出政策上給予扶持已然成為當務之急,有專家建議利用可轉債或再保險等工具,讓落后產能盡快退出,也有人建議,可借用歐佩克限產保價的非市場方式,來維護煤炭整體行業的利益最大化。但無論哪些建議,都需有關部門盡快給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